拋棄良策,庸才坐帥賬
公元前216年初,費邊執政官任期屆滿,靠濫許諾言而得到公民愛戴的煽動家瓦羅和著名戰將帕羅斯當選為羅馬執政官。6月2日輪到擔任最高統帥的瓦羅一改費邊的“拖延”戰略,馬上命令與漢尼拔決戰,戰場選在坎尼。坎尼會戰,羅馬軍將所有的部隊,即步兵8萬,騎兵6000全部投入。漢尼拔軍投入了4萬步兵,1.4萬騎兵。羅馬軍的陣勢仍然是步兵在中,騎兵居兩翼。漢尼拔則把主力置于自己的左翼,由騎兵和重步兵組成,右翼由漢諾指揮一定數量的步騎兵,中央的兵力最強,并且將其突出配置。于是,漢尼拔軍陣式呈“凸”字形。漢尼拔的戰術意圖是以突出的步兵引誘羅馬軍主力集中攻擊于此,將其誘入已方陣內,再以兩翼的強勁騎兵與重步兵首先殲滅羅馬騎兵,然后迂回到敵軍后背,前后夾擊羅馬軍主力。同時,漢尼拔令500輕裝士兵攜長矛、盾,暗藏短劍,準備執行詐降任務。根據當地的氣候規律,中午時分一般有強勁的東南風,于是,漢尼拔當各路方陣面向西北展開,迫使瓦羅把其陣勢面向東南展開。羅馬軍主帥瓦羅見漢尼拔所擺陣勢是左翼強大,中間軟弱,臨時又調整了自己的陣勢,編小正面,加大縱深,增中央方陣的力量,試圖一舉擊垮漢尼拔中央方陣。會戰在2日9時開始,瓦羅軍主力猛攻漢尼拔軍突出的步兵。漢尼拔指揮突出的步兵后縮,致使原來的“凸”字形的陣勢變成了“凹”形陣勢。瓦羅見狀,以為其進攻奏效,又指揮主力發動更猛烈的攻擊。此時漢尼拔的500名輕裝步兵突然“投降”了羅馬軍。這些“降兵”被收繳長矛、盾牌后,被安排在羅馬軍后方,未加任何防范。瓦羅見敵軍開始投降了,又看到敵軍中央方陣繼續后退,以為決戰已至關鍵時刻,便將預備隊全投入交戰。此時,漢尼拔突然命令左右兩翼步、騎兵一起突擊,左翼的重裝騎兵勢如破竹、迅速擊垮羅馬軍右翼騎兵,然后分兵一部迂回敵后,直撲羅馬軍左翼騎兵側后,羅馬騎兵即被擊潰。漢尼拔騎兵以一部追擊潰逃敵騎兵,一部配合步兵合圍羅馬軍步兵。戰至中午時分,果然刮起了東南強風,面向東南的羅馬士兵被風沙蒙住眼睛,無法觀察敵方行動,行動不利,而漢尼拔軍則借助風力,射出又遠又猛的石頭、箭矢。羅馬步兵雖多,但此時亂作一團,退天路,攻無力。此時“投降”的500漢尼拔士兵突然拿出暗藏的短劍,撿起羅馬兵丟棄的長矛、盾牌從羅馬軍后面往前殺。瓦羅見狀倉惶逃走。會戰結束,羅馬軍死掉7萬余人,指揮官塞維利河、執政官帕盧斯也陣亡坎尼,而漢尼拔只損失6000士兵。
坎尼會戰的失敗,從根本上說是瓦羅等人擅改良策,戰略上失誤而釀成的。瓦羅的前任費邊認為:在天才統帥漢尼拔所率領的迦太基軍隊的進攻面前,羅馬軍最好的戰略是不與迦太基軍實行面對面的決戰,而是要以許多兵力尾隨敵軍,并以小股部隊對敵軍加以騷擾,同時襲擊對方的交通線和后方補給線,使其疲于奔命,最終拖垮迦太基軍隊,選擇時機一舉殲滅之。而實際上,當時的漢尼拔由于遠離本土、給養、兵員都處于補充的困難時期。為了避免由此給自己造成的被動,漢尼拔采取了速戰速決的戰術,所以他就不斷地挑戰,以激怒羅馬人與之決戰。而瓦羅拋棄費邊的戰略,采取與漢尼拔決戰的戰略正中漢尼拔的下懷,因此,瓦羅一開始組織這場會戰從戰略上講,他就已注定失敗。再加上他只會濫許諾言,只會煽動,對軍事不甚了了,而且在戰前和戰中都不聽他人的勸告,戰略部署陷入漢尼拔的圈套,不識天時地利等,最終只能落得慘敗,落荒而逃。
上一篇:批判《武訓傳》開了思想運動先河
下一篇:拋磚攻玉·不掩清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