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遂無奈遁入空門
張遂(673—727),我唐代杰出的天文學家、數(shù)學家,出身官宦之家,曾祖是唐代開國元勛鄭國公張公謹。張遂的童年家境敗頹,在動蕩中謀生。青少年時代發(fā)奮讀書,刻苦好學,埋頭鉆研天文、數(shù)學、歷法,具有了淵博知識。他還勤奮實干,注重實踐,對我國古代科技作出重要貢獻。他和梁令瓚共同研制了黃道游儀和水運渾天銅儀。重新測定了150余顆新恒星的位置。組織了人類首次大規(guī)模天文大地測量,測得子午線一度長為350里又80步。糾正了前人“南北地隔千里,影長相差一寸”的錯誤說法。晚年致力于修定歷法,歷經十年,撰成《大衍歷》。內容系統(tǒng),結構合理,為歷代后人效仿。
正當張遂年青有為,躊躇滿志,準備全力以赴地進行天文觀測和科學事業(yè)時,一場人為的災難從天而降,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多次派人拉攏張遂,讓他放棄科學事業(yè),步入仕途做官。張遂不從,武三思的親信便一而再,再而三地去糾纏,監(jiān)視他的行動。張遂當時處境十分艱難。一則,熱愛科技,正值年青有志之時,不愿放棄自己的天文觀測研究工作。但是武三思又是武則天的親信和侄子,不敢得罪;二則,張遂是唐代開國元勛的后代,早在683年,唐高宗駕崩,武則天獨攬大權組成后黨的時候,把張家就作為打擊清洗的對象。余驚未消,畏懼官場。無奈之下,張遂離家出逃,但武三思仍派人追蹤。在巨大的壓力下,張遂不得不出家為僧,遁入佛門。法號一行,世稱一行阿阇梨。21歲從荊州景禪師出家,不久從嵩山普寂禪師學禪。后從善無畏、金剛智學密法。又參與善無畏譯場。精通佛學,翻譯《大日經》,還著有《大日經疏》及《攝調伏藏》。
張遂法門9年,雖未完全放棄天文研究工作,但是卻深受禪宗主觀唯心主義的影響,使他的思想觀點和認識方式發(fā)生很大變化。后來往往以錯誤的思想方法解釋天文現(xiàn)象的本源和指導研究工作。由此可見,腐朽的社會制度,罪惡的官場斗爭,極大地阻礙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科技人才的成長。錯誤的指導思想和世界觀,嚴重地束縛著科學家創(chuàng)造才能的發(fā)揮。
上一篇:張翼治礦的失敗
下一篇:志人小說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