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速則不達
大革命失敗后,面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屠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并沒有被嚇倒,被征服。大革命失敗的教訓,使共產黨人開始認識到武裝斗爭對于中國革命的極端重要性。他們決定用武裝起義來回答國民黨的血腥屠殺政策。南昌起義首先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從而開始了黨獨立領導土地革命戰爭和創建人民軍隊的新時期。從1927年大革命失敗到1928年底,在八七會議關于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方針的指導下,全國各地的武裝起義有100多次,到1929年底約有200多次。除了著名的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這三大起義外,其中規模和影響比較大的還有:1927年9月10月中共廣東東江地區黨組織領導農民兩次舉行起義,占領了海豐、陸豐兩縣。1927年9月,中共鄂中特委和鄂西特委分別領導湖北洪湖地區沔陽、公安等地的農民舉行起義,一度占領縣城,后在敵人反撲下轉入農村開展游擊戰爭。1927年9月,中共瓊崖特委書記楊善集等分別領導萬寧、瓊山等地農民起義,成立了瓊崖蘇維埃政府,但在優勢敵人進攻下,起義軍遭受嚴重挫折。1928年4月至5月間,在中共陜西地方組織的領導下,陜西渭南、華縣農民和西北軍許權中旅舉行起義,成立西北工農革命軍,后起義軍失敗,余部轉入隱蔽斗爭。各地的武裝起義,有的取得了勝利,許多則因敵人的殘酷鎮壓或準備不足而失敗。雖然他們都在不同程度上打擊了敵人,但由于起義失敗,造成傷亡和損失是巨大的。
大革命失敗后,共產黨適當組織幾次武裝起義,以反抗國民黨的屠殺政策,是完全必要的,但發動如此眾多的起義,顯然與當時黨內的急躁情緒有關。力圖在短時間內一舉推翻國民黨的反動統治,主觀愿望雖好卻不現實。其結果不但不能迅速推翻反動統治,反而使革命的有生力量遭到極大損失,影響革命的發展速度,實則是“欲速則不達”。在當時的條件下,應貫徹“六大”的方針:在革命低潮的形勢下,不是進攻,而是積蓄革命力量。
上一篇:欲壑吞噬李斯
下一篇:源于中國而興于日本的插花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