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凡·茨威格的絕望
斯特凡·茨威格(1881—1942),奧地利作家、文藝評論家。他出生在猶太資產階級家庭。他的早期創作,由于深受消極浪漫主義和印象派的影響,他很推崇唯美主義。從1920年到1933年,他發表了許多名人傳記和中短篇小說。給他帶來國際聲譽的小說集《混亂的感覺》,集中反映出他這一時期的理想追求,即人道主義和精神自由。他從人道主義立場出發,宣揚精神自由,反對暴力,不贊成階級斗爭,力圖超脫政治。中篇小說《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和《一個不相識女人的來信》最能反映他這種理想追求。前者寫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一天,后者寫一個女人的一生,兩個女人都為一種不可名狀的感情所支配,不顧一切地拋棄父母、子女、去追蹤自己所愛的男人;不惜犧牲生命地追來追去,一直追到天涯海角才追上,結果那個男人連她的名字都不知道。由于他在思想上不加分析地反對暴力,不贊成階級斗爭,力圖超脫政治,由于他在思想上深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影響;所以,他決不可能把他的人物和矛盾沖突放到一定社會和一定歷史背景中去描寫,而只可能去刻意描寫那種超時代、超空間的孤獨個人的奇特遭遇和下意識的活動,往往把一種既無社會意義也無階級內容的感情渲染成一種神奇的和不可抗拒的精神力量,一種可以支配人物命運左右人物前途的精神力量。1933年法西斯上臺,他被迫流亡國外。1934年,他先避居英國;1940年,他又流亡巴西。在巴西,他發表了最后一篇反法西斯小說《象棋的故事》。小說以在船上幾個乘客與世界象棋冠軍的比賽為線索,描寫一位受法西斯精神迫害而成為象棋狂的受害者的故事。他通過對受害者瘋狂迷戀象棋近乎病態的精神世界的描繪,深刻揭露了法西斯摧殘人的精神帶來的嚴重后果;從中也反映出他看到法西斯毀滅了他一生尊崇的歐洲文明而產生的痛苦絕望的心情。1942年,他絕望地在巴西攜妻自殺了。
象斯特凡·茨威格這樣一個資產階級作家,他一生的思想發展,盡管經歷了從唯美主義到人道主義再到反法西斯主義這樣三個階段;但始終沒能突破他資產階級世界觀的局限。他資產階級世界觀的局限集中表現在:他出于人道主義的立場,反對暴力,不贊成階級斗爭上。由于他身受法西斯的迫害而反對法西斯(的暴力)這固然是正確的;但由于他不贊成階級斗爭即不贊成先進階級的革命政黨領導廣大人民以革命暴力反對反革命暴力的斗爭(其中當然包括當時的反法西斯斗爭),所以他既不可能同國內廣大人民站在一起共同反對法西斯,又深感個人在國外反對法西斯無能為力。這恐怕是他由感到絕望而走向絕路的主要原因。
上一篇:斯泰納“勞作學校”在于培養奴仆
下一篇:斯科特視機遇而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