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采氣的淵源與解放后的新生
早在戰國末期,秦孝王派李冰為蜀郡守,從那時起,便有人在廣都(成都、華陽、雙流一帶)開鑿鹽井,由于有天然氣泄露發生大火。公元一世紀,西漢人揚雄在《蜀都賦》中對四川的天然氣已有明確記載。從近年發現的東漢畫像磚刻可知2世紀時四川成都、邛崍一帶已鉆井取氣用來煮鹽。成書于西晉初期《博物志》明確記載四川臨邛(今邛崍)有火井,稍后的左思在《蜀都賦》和郭璞在《鹽池賦》中都對四川天然氣井進行描述,再到東晉時的《華陽國志》中則詳細記載著臨邛的天然氣開采、利用情況。進入公元6世紀(北周)時,四川的臨邛已被命名為火井鎮,其后到隋大業十二年更名為火井縣,可見其時采氣之盛。
成書于北宋時的《太平寰宇記》曾記載陵州(今四川仁壽縣)發生過天然氣井噴事件,而成書于南宋的《輿地記勝》中則對四川蓬溪天然氣井描述甚詳。值得提出的是成書于16世紀的《蜀中廣記》中指出:正德末年嘉州(今四川楗為一帶)曾從井中采出琉璜油(即石油)。至于對火井開采天然氣的詳細描述首推明代宋應星所著的《天工開物》(成書于1637年)。其后,四川天然氣鉆井工藝又有長足進展,到1821年四川已打成深逾800米的當時世界上最深的井,接著于1835年于四川自貢完成了千米井,至鴉片戰爭前后井深已逾1200米。在其后的若干年間,這些光輝歷史并未得到發展。再加上反動政府千方百計地進行摧殘,鉆井甚少,且有每況愈下之勢。
若干事實表明,在解放前,四川有些天然氣井產氣較多,有一口稱為“火井王”的井,日產氣竟達40萬立方米。當發生強烈井噴時,火光沖天,聲聞30多公里。然而卻無人總結經驗,使天然氣開采更加完善。只有在新中國成立后,方對四川天然氣的勘探、開發給予重視,因而才能在川南、川中、川東、川西諸地相繼發現幾十個大、中型氣田,且有部分石油產出,譜寫了四川石油工業的新曲。
上一篇:四處點火的“大串聯”
下一篇:四平保衛戰之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