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蘇軾身陷囹圄的烏臺詩案
蘇軾(1037-1101)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集詩、詞、散文于一身的大文學家。他開創了豪放詞派,是繼歐陽修后北宋文壇的領袖。
蘇軾在文學上是個才華橫溢的天才,但他一生的經歷卻坎坷不平,他遭受了無數次的毀謗和挫折,還曾受文字牽連而身陷囹圄。
蘇軾生活在一個還算承平的時代,但實際上階級矛盾在暗中滋長,社會已日趨衰落,所以象蘇軾和王安石這樣的有志之士都力主革新。不過在變革的具體內容和途徑上,蘇、王二人迥然不同。蘇軾主張革新“任人”,反對“變法”;主張漸變,反對激變,因此與變法派產生沖突,被迫自請外仕,出任杭州通判和密州、徐州和湖州等地知府。由于對變法不滿,剛腸熱心的蘇軾常常忍不住用詩詞表達這種情緒,卻不料這給他招來了大禍。
王安石曾起用許多新人變法,但后來卻反而被其中的人品低下者所排擠,最后隱居不出。王安石下臺后,舒稟、李定等變法派借機陷害諷刺指責過他們的蘇軾。他們借口蘇軾《湖州謝表》中“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之語及其他一些詩句,告他反對朝廷,并于元豐二年(1079年)七月二十八日逮捕了蘇軾,把他關進了御史臺的監獄,這便是有名的“烏臺詩案”。“烏臺”是御史臺的名稱。
蘇軾在獄中很是痛苦煩悶,不知能否生還。他與長子蘇邁約定,每次送飯只送肉菜,如遇不測,即送魚示警。一次蘇邁外出,忘了關照,送飯人竟好意送去了蘇軾愛吃的魚。蘇軾見了大驚,惶惶賦絕命詩兩首讓人送出,并且考慮了后事的安排。此事雖是誤會,但可以看出蘇軾當時處境的險惡,他隨時都有性命之虞,后來幸虧蘇轍等人的大力營救,加上宋神宗賞識蘇軾的才華,不愿讓人責備他盛世殺賢才,所以就赦免了蘇軾。這樣蘇軾才幸免于難,在被關了五個月后,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在北宋這樣還算承平的時代都發生烏臺詩案這樣的文字獄,到腐敗的清朝發生駭人的文字獄也就不足為奇了。這不過是封建專制制度在文化上的反映罷了。
上一篇:他把才華獻給了平庸
下一篇:侍御史周尹為榷茶表實情被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