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宗施小惠
唐朝貞元三年(787)十二月初一,唐德宗到長安附近的新店打獵,路過當?shù)剞r(nóng)民趙光奇家,就進去看看,并且問道:“百姓的生活幸福嗎?”趙光奇坦率地回答:“百姓生活并不幸福。”
唐德宗聽了顯得尷尬,于是又問:“今年農(nóng)業(yè)大豐收,百姓怎么會不幸福呢?”
農(nóng)民趙光奇直言不諱地稟告:“皇上的命令不講信用。以前說過,除了夏秋兩次征稅之外,別無其它賦稅徭役;可是,現(xiàn)在不屬于賦稅卻嚴厲索取的攤派雜捐已超過正式賦稅了。后來又說,官家可向農(nóng)民公道地征購糧食,但實際上是強行掠取,從來不曾付過一枚錢;起初還說,凡征購的谷子麥子可就地在路邊交納,由官家統(tǒng)一運往糧庫,而現(xiàn)在卻令我們將糧食送交到京都以西的行營,一走就是幾百里地,往往車毀牛死,農(nóng)民即使破產(chǎn)也應付不了這種沉重的負擔。過著這般愁苦生活,百姓還有什么幸福可言!皇帝的每次詔書都指示要撫恤體諒百姓,實際上只不過是一紙空文罷了!恐怕英明君王深居在宏偉的宮殿里全然不了解這些情況吧!”
唐德宗聽后就下令免除這家農(nóng)民的賦稅和勞役,以表示君王對百姓的同情、關(guān)懷和愛護。然而,這種裝模作樣的表態(tài)豈能救萬民于水深火熱之中!這正如史學家司馬光所說,憑全國之大、黎民之多,又怎能每人都向皇上自訴苦難而免除每家的苛稅勞役呢!足見,唐德宗這種向個別農(nóng)戶膚皮蹭癢的小小表示,根本解救不了廣大黎民百姓的苦難,也改變不了君王自身的貪殘形象,相反倒包含有辛辣的諷刺意味。
上一篇:唐寅案
下一篇:唐才常功敗垂成慷慨就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