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池
位于望江縣城東南10公里,雷池鄉(xiāng)和華陽鎮(zhèn)境內(nèi),緊靠長江北岸,面積百余平方公里。上溯青林水為雷水之源,經(jīng)湖北省黃梅縣界東流至此蓄積成池(湖)。自其潴澤而言,稱為雷池,自其流出而言,則稱為雷港。雷池之名最早出現(xiàn)在三國時代,江夏(今湖北黃岡西北)人孟宗曾寓居望江任雷池監(jiān)。此地控九江武漢、安慶南京之長江通道,扼蘄、黃、太、宿內(nèi)河之咽喉,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晉咸和二年(公元327年),歷陽(今和縣)鎮(zhèn)將蘇峻聯(lián)合壽春(今壽縣)鎮(zhèn)將祖約叛亂,進攻京都建康(今南京),江州刺史溫嶠欲率兵東進保衛(wèi)京都,臨朝輔政的庚亮,擔心手握重兵的荊州刺史陶侃乘虛而入,即下詔《報溫嶠書》:“吾憂西陲,過于歷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也。”示意溫嶠不要越雷池而東。“不越雷池一步”的成語,即起源于此。昔日也是商賈云集、文人薈萃之地,從歷代名人詩文中可以窺見,文以南宋鮑照《登大雷岸與妹書》為佳篇,詩以宋代黃庭堅三吟大雷口著名。明天啟中(1621—1627年)雷池口為大量流沙淤塞,雷水改道從華陽鎮(zhèn)入江。近年來此觀光者,都要下榻雷池賓館,品食雷池水珍,暢飲雷池特曲,欣逛雷池市場。
〔古詩文賞析〕 登大雷岸與妹書(節(jié)選) 南朝·鮑照
南則積山萬狀,負氣爭高,含霞飲景,參差代雄,凌跨長隴,前后相屬、帶天有匝,橫地無窮;東則砥原遠隰,亡端靡際,寒蓬夕卷,古樹云平,旋風四起,思鳥群歸,靜聽無聞,極視不見;北則陂池潛演,湖脈通連,苧蒿攸積、菰蘆所繁、棲波之鳥,水化之蟲,以智吞愚,以強捕小,號噪驚聒,紛犍其中;西則回江永指,長波合天,滔滔何窮,漫漫安謁?創(chuàng)古迄今,舳艫相接。思盡波濤,悲滿潭壑,煙歸八表,終為野塵;而是注集,長寫不測,修靈浩蕩,知其何故哉?
南朝著名詩人鮑照,因獻詩臨川王劉義慶得到賞識,擢為國侍郎,時年26歲。(公元439年4月)劉義慶出鎮(zhèn)江州(今九江市),同年秋天,鮑照奉劉召,自京都建康溯長江而上,赴江州供職,途中舟泊雷池岸,詩人登岸眺望四野,觀江湖之宏闊,水波之浩淼,不禁胸中迭浪千層,道途艱辛,羈旅愁思,夙日抱負,旖旎風光涌上筆端,揮毫寫下了《登大雷岸與妹書》這篇馳名千載的駢文家書。
節(jié)選部分寫了雷池岸畔四方景觀,詩人以俯瞰萬里,吞云吐月之氣概,用一支縱橫捭闔之筆,從南到東,自北到西,逆時針方向觀雷池四周之佳景,描繪出一幅壯麗水鄉(xiāng)畫圖。望南岸群峰疊嶂,逶迤崢嶸、云蒸霞蔚,氣象萬千,天地相接,沒有盡頭。寫東面廣闊的平原無邊無際,蒼勁的古樹、高聳入云,宿鳥歸林,不見人影,不聞人聲。極狀其靜、其幽。寫北面?zhèn)戎赜谒靥僚c湖澤之水地下相通、水生植物叢生密布,正是水生動物棲息之地。水下魚兒游弋,水面凌波水鳥戲水,群居在這里的水生動物,為了生存斗智斗力,敏捷者吞食愚笨者,強大者捕捉弱小者,作者不僅描繪了一幅水生動物食鏈圖,而且為下文介紹雷池眾多水珍作了伏筆。寫西重點寫江之氣派,曲折奔流的江水,滔滔東流,“長波天合、滔滔何窮”,一幅長江奔瀉之圖躍然紙上。使人如聞其聲,如觀其勢。獨對雷池四周的恢宏氣勢,鮑照不禁慨嘆不已。由于當時門閥制度森嚴,加之他出身貧寒,地位卑微,又常常懷才不遇,其詩文多充滿著憤世疾俗的不平之氣。
當詩人寫完雷池四周之景后,面對長江東逝之水,興起了古今人事代謝之感,不禁悲思滿懷。而長江奔流至海不復回,且充滿神光異采,“足其何故哉?”作者一問,讓讀者品味無窮。
雷池四周情趣盎然,那雷池怎樣,不言自明。詩人筆法靈動,語言工麗瞻逸,筆力遒勁,鋪陳千里。后文他繼寫雷池西南方向“神居帝郊,鎮(zhèn)挖湘漢”的遠景廬山,繼寫“吞葉百川,瀉泄萬壑”的江流,列數(shù)雷池諸多水珍,把一個登大雷岸的觀象與感慨寫得清麗無比,氣氛渲染得極其濃重,雖是一封家書,卻不愧為一篇優(yōu)秀的駢文。
(胡素懷 高光霞)
〔現(xiàn)代散文〕 水鷗點點,似雪白清純的音符;蘆葦翠綠搖曳,猶心湖中拔節(jié)的詩行;帆影片片,木槳輕挑雷水。遠處山影仿佛踱至而來,與泛舟之人暢談雷池風光。游魚不甘寂寞,驚掠舟人醉眼。
“不越雷池一步”那是從晉朝庚亮《報溫嶠書》中的“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也”演變而來。雷池蕩蕩大水與江相連、一派浩然、不越雷池那是一時軍事之需要。但真正的游人到此,不泛舟湖面,輕扯起滿湖綠綢,聆聽長江濤聲,鑒觀湖光山影,那才是遺憾的事情呢!
水是世上的尤物,水把一切相連,包括你生命的根。它蓄積成池、成湖,它流瀉成江,浩瀚成海。想長江奔流到九江,然后調(diào)頭東北,直下安徽望江縣華陽鎮(zhèn)。為減輕水旅之勞,便在雷池順勢休憩,形成一澤國。許是這地方乃風水寶地,于是羞羞答答泊碇下來,與雷池人相共晨昏,朝夕相處,戀情纏綿,白頭偕老。正當湖水慢慢成長一方寧靜之后,兵家們發(fā)現(xiàn)此地是軍事要戌,它位于安慶與九江之間,斜對面是馬當山,上溯30余公里乃一峰聳峻的小孤山,于是屯兵,三國時期,東吳就在此設(shè)雷池覽,駐軍屯田。至后,此地屢起狼煙,戰(zhàn)亂不絕,帶來了不少災難。
刀槍劍戟聲稍息,狼煙平靜后,雷池又輕閃亮眸,招徠四方游客。這水、這湖,確實偉大,它沖刷戰(zhàn)亂之血,又儼然一處女身,漾細碎銀浪,歌淺淺心曲,誘八方游人。于是,騷人墨客,到此不駐留的恐怕很少。更有商賈頻繁出入,可謂水鄉(xiāng)魚米,香噴千里。宋代黃庭堅的“江湖吞天胸,蛟龍垂涎口”、“天與水模糊,不復知地厚”、“送菜煩鄰船,買魚熟溪友”,“何當楫迎汝,秦淮綠為酒”的詩句,都乃詠雷池之觀、之象、之感。李白、陸游、余闕、危素等歷代名士駐足該地,也多有詩文記載。南朝鮑照《登大雷岸與妹書》乃千古佳篇,令人反復吟唱。陶淵明游雷池夜宿雷池陶寓灘,感月白風清,雷池漁火笙歌,徹夜不息,茫茫夜水,觀夢幻緩緩飛翔,不禁贊嘆有聲。
水清魚躍,池美人歌,湖廟相應。人們?yōu)榧o念大詩人屈原,明朝憲宗時在雷池口岸的一個高地上,建有一座忠潔王廟,后多次修葺,廟宇軒昂,人們憑吊之余,再吟誦“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屈子之言,感慨不已。《水經(jīng)注》載:“江水對雷水之北側(cè),有周瑜廟,亦呼大雷神。”湖、廟因水氣相接,裊裊的先人之音如貫今耳,姿容如在目前。坦蕩湖光,佳景片片,謳歌不盡呀!難怪唐代望江縣令信陵晚年移居雷池,盛贊這里“重林將疊嶂,此處可逃秦水隔人間世,花開洞里春”,不啻為“水上桃園”,陶醉在“荷鋤分地利,縱酒樂天真,萬事更何有,吾今已外身”的田園生活之中。
(胡素懷 高光霞)
〔民間文學〕 在雷池北岸的南斗山上,有一口深不可測的古潭,里面藏著九條能呼風喚雨的青龍,人稱“九龍?zhí)丁薄K渍Z說,龍多不治水,確實不假。這九條龍高興起來就興風作浪,不高興則滴水不施。
唐時有位縣令叫信陵,為政清廉,愛民如子。那年正逢干旱,赤地千里。民不聊生。他早燒香,晚拜佛,還寫下鐵板丹書,祈天降雨。但過了數(shù)月,依然是萬里晴空,無一絲雨意。奇怪的是,在祈雨臺旁,每天都見有九個頑童在那里嬉戲,沒有一點饑色,這使縣老爺大為生疑。一天傍晚,老爺暗隨這些頑童,走進了南斗山密林之中。剛到古潭旁,忽然狂風一起,九個頑童一溜煙地鉆進潭中去了。老爺心想,這九個頑童就是九條青龍,龍王派它們前來施雨救民,而它們卻貪玩失職,危害蒼生,百姓苦求數(shù)月、竟然毫不動心,這樣的害龍要它何益。于是,縣令身系繩索,沉入潭底,睜眼一看,九條青龍正在呼呼大睡,惹得縣令怒火上升。他抽出鋒利的寶劍向它們砍去,剎那間,八個龍頭落地,而另一條因睡在那一頭,只是尾巴上受了重傷。這條斷尾巴龍見同伴被害,大喊一聲沖去潭外,并用受傷的尾巴一絞,竟把老爺?shù)念^絞走了。它飛到天上,忍不住傷痛,于是吐出傾盆大雨來洗滌傷痕,望江縣的旱情才得到緩解。因這雨中帶著老爺?shù)念^顱血,所以變成了甘霖,滋潤著望江的土地,使望江成了魚米之鄉(xiāng)。
(亦樂)
上一篇:描寫《陶瓷館》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馬山》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