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讓亂臣賊子恐懼的史學巨著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誰陳?
王風委蔓草,戰國多荊榛。
……
我志在刪述,垂輝映千春。
希圣如有立,絕筆于獲麟。
——李白《古風五十九首·其一》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崇拜祖先的傳統,所以也就有了記載歷史的傳統。周代,史書都叫做“春秋”,因為那個時候氣候比較暖,生活節奏也比較慢,記述大事件時,并不需要明確記載發生于何時,只要前面寫上“春”或者“秋”來表明時間。
本來只有王室才有權力記錄歷史的權力,也就是說褒貶人物,讓他流傳名聲于后世或者讓他泯滅于現在的權力是屬于周王的。然而,隨著平王東遷,王室不再有能力記錄各地發生的大事,喪失了“輿論”大權。于是,各國都開始記述自己的歷史,有晉之《乘》、楚之《梼杌》、魯之《春秋》等。
其中,因為魯國先祖本來就擔任著周王室的史官職務,所以魯國所記載的《春秋》就逐漸成為主流史書。
現存《春秋》,從魯隱公記述到魯哀公,歷十二代君主,計244年,它基本上是魯國史書的原文。
公元前722年(魯隱公元年),《春秋》這本書記載的第一個年頭。本來,這年并沒有發生什么大事,但是因為這部著名的史書而顯得不一樣。
記錄《春秋》的史官,有著足夠稱道的職業精神,和更高的文學素養,《春秋》這本書濃縮了中國人光輝的史學精神。對一個史官來說,最重要的是還原歷史的真實,不為任何威脅利誘改變自己的立場,即使在當時沒有任何的能力來阻擋敵人,也要用手中的筆來維護公義。而且,對記錄來說,每個史官都將自己強烈的感情融入這些凝練而又簡潔的文字中,是為“春秋筆法”。
春秋時代的史官是獨立的,我們所能看到的歷史是不被任何人文過飾非的。
這是記錄在《春秋》中關于春秋記錄者的故事。春秋中期,公元前548年,齊國大夫崔杼殺掉了當時的國君齊莊公,這在奴隸制社會里是被看做“以下犯上”的作亂行為的。齊國太史在記史的簡策上寫下某年某月某日“崔杼弒其君”的話。崔杼看了大怒,當場就把太史殺掉。太史的兄弟繼續這樣寫,崔杼又殺。然后,太史的年僅五歲的兒子回答說:“我雖然年幼,讀書很少,但是讓我記錄史書的話,還是這樣寫。”面對這種不屈不撓的反抗,就算在齊國一手遮天的崔杼也不得不表示讓步了。
而且,這不僅僅是一國太史的職業操守。有一南史氏聽說了這件事,也拿著寫有“崔杼弒其君”字樣的竹簡,準備舍身去繼續前幾任史官的義舉,半路上有人告訴他已經寫成,他才放心地轉回家去。
“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舉必書”,所謂“君舉必書”,說明史官的職責是為國君記言記事,有點像后世的書記官性質。所以齊君被崔杼殺死后,齊國太史有權也有責任把這一真實情況記錄下來。雖然這樣會觸怒崔杼,以致犧牲生命,但是,這對史官來說,又是義不容辭的。因為他們很講究所謂“書法”,以此來為奴隸制社會里的最高統治者服務。如果有史官不遵“書法”,那就是失去了史官的職守,是會被人看不起的。唯其如此,齊國太史家族為保全名譽,哪怕面臨死的威脅,也決不后退一步。
正是這種不畏強權的史學精神,讓我們現代人還能夠如實地看到幾千年前人們的思想、行為和節操。
無獨有偶。公元前612年,晉國執政趙盾的手下殺了晉國國君,當時趙盾自己身處國外,史官董狐寫“趙盾弒其君”,趙盾去跟他解釋,說:“我已經離開了,這件事情肯定不是我做的啊。”董狐對他說:“你是國家總理,你全權負責這個國家的運行,如果出了任何差錯,都是你的行為不當,坐在這個位置上,就應該承擔義務,包括被罵,你怎么能推脫責任呢?”
當時趙盾在晉國的權勢,想殺誰殺誰,先、狐等從亡重臣也被他清洗,但是他還是不敢面對史官的正義執言,滿面羞慚地離開。
獨立的人格賦予了史官獨立的精神,也讓《春秋》史書成為了不朽的經典。
相傳,現存的《春秋》是經過孔子整理的,他在這本書中采用了“微言大義”的寫法,“直書其事,善惡自見”,在實錄歷史的優良習慣上更進一步,以史的審判補足法律的審判。可以說,這是中國史學不朽的精神內在。也可以說《春秋》不僅僅是一部史書。
▲青銅龍柄饕餮紋匜
比如,《春秋》中殺、弒、誅,其實各有深層含義。殺指無罪而殺,弒指以下犯上,誅則指有罪、有理而殺。《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八》中魏惠王問關于周武王討伐商紂之事:周武王是商紂王的臣子,他以下犯上殺害自己效忠的君王合理嗎?孟子回答:損害仁義之人,只不過是個“一夫”(即無道寡助的匹夫、獨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我只知道誅殺了一個叫紂的有罪之人,卻沒有聽說過這都可以算上是以下犯上的弒君。)
不過,因為《春秋》是粗線條的筆墨,記事簡略。為補這一遺缺,后來又出現以春秋為主本的《傳》,即現今流傳下來的《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和《春秋左氏傳》三種,并稱春秋三傳。其中,《春秋》和《春秋左氏傳》是我們了解春秋歷史最重要的資料之一。
正是這樣,“《春秋》而亂臣賊子懼”,獨立的精神鑄就了春秋時代那英雄輩出,君子名揚的激蕩風貌吧。
知識點思考 為什么崔杼不換自己的心腹當史官呢?
春秋時期,官員分為兩種,國家官員和國君官員。國君官員是丞相之類的,他們直屬于國君,幫國君處理國家事務;國家官員直屬于周天子,對傳統負責,并沒有義務服從國君的領導。史官是國家官員,即使崔杼執掌了齊國,也沒有能力對這個神秘、獨立、專業的職業置喙。
上一篇:一個女人引發的弒君血案-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
下一篇:一頂綠帽引發的血案-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