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托與“替身作家”
“大盜亦有道,詩書所不屑。黃金若糞土,肝膽硬如鐵。策馬渡懸崖,彎弓射明月。人頭作酒杯,飲盡仇讎血。”這首《入川題壁》據稱是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所寫。讀來確實豪氣干云,石達開馳聘疆場的雄姿宛在眼前。然而這卻是 一首偽托詩,是近代詩人高旭所作,大約為了讓詩更具傳奇性和感染力吧,發表時便署上了翼王的名字。
黑格爾有這樣一段話:“ 一個小男孩把石頭拋在河水里。以驚奇的神色去看水中所現的圓圈,覺得這是一個作品。在這作品中他看出他自己活動的結果。”小男孩通過欣賞圓圈的美來欣賞自己的創造力量,從中得到愉快和滿足。偽托者的功利觀點跟小男孩有點相似,他們偽托雖然不為名利只為欣賞自己的創造結果,但卻給文學研究增添了不少麻煩。據專家考證,流傳至今的古籍中。偽書竟達1000多種。
這種偽托現象很近似于香港的“替身作家”。不同的是:偽托是無條件的自覺行動,“替身”則是有條件、被動的交易。“替身作家”真正是“著書都為稻粱謀”。有人寫稿只為錢,名在其次,有些有名的人,名有了,專欄承包了,卻無充裕時間寫作品,為了維護高產的名聲,便出錢買作品,偽托為自己所作,雖賠點錢,但卻買來了知名度,而知名度同樣可再度賺錢,照樣名利雙收。這樣,“替身作家”便應運而生。這在香港文壇上,應稱之為“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
值得警惕的是,當今大陸文壇已出現了報刊雜志爭搶名家、不顧無名小卒的現象,但愿不要引進象“替身作家”這種兩廂情愿的做法才好。否則如果名家也象香港那樣低價買進有寫作能力的無名文人的作品,偽托在自已名下發表,那么文壇從此多事矣。試想,研究作家作品時,竟連作品真偽,歸屬等問題都還搞不清楚,如何能恰當地下結論?而偽托之作越多,這種作品辯偽工作便會越加糾纏不清,只能讓研究者們大感頭疼了。
上一篇:偽學案
下一篇:偽裝與猜疑的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