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危機的教訓
1991年5月上旬,山西永濟縣黃河灘某村莊地界內,約有40%的土地種的都是西瓜。原來,1990年這里有一戶人家承包了20畝灘地種西瓜,平均每畝獲利2000元,農民們看到瓜販子多,不愁銷路、瓜價又很好,于是紛紛種西瓜。
7月,西瓜成熟了,看到的卻是一片失望,一片痛苦。一位青年農民趕著馬車運西瓜,經過石橋時突然震怒起來,把西瓜一個一個往地下摔、邊摔邊罵:“全賠了,索性賠他個光。”一位姓鄧的瓜農種了30畝瓜,瓜已成熟了卻不摘,任瓜在地里爛掉。他7月8日曾摘了3000斤西瓜去賣,僅換回200斤小麥,合60元錢。可支付了運瓜的拖拉機費用64元,結果3000斤瓜沒收入一分反而賠了4元。在黃河灘,竟沒有看到一個象樣的瓜販子。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怪現象呢?
一是從1990年起國家開始收農副產品特產稅,這是合情合理的。但1991年許多地方不是稅務部門收,而是讓公路上的有關單位代收。這些單位借著管路優勢胡搞,有的一車瓜竟收稅60元。販瓜賠本,外地瓜販紛紛走了,大量西瓜只好在方圓幾十里內的村莊推銷,瓜價跌到每斤2分。二是1991年春夏天旱,多數西瓜較小,太原、西安等大城市瓜販看不上。三是西瓜成熟的高峰期太集中。
黃河灘農民種西瓜賠本,嚴重挫傷農民生產積極性。失望和痛苦的教訓告誡人們,發展商品經濟,必須要創造良好的經營環境,必須重視稅收政策在指導生產和流通中的杠桿作用。由于許多地方,把收稅權隨意交給管路單位,以致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導致農副產品特產稅的政策失控,稅額過重,無利可圖,無人推銷,最終出現西瓜危機。
上一篇:西晉皇族的窮奢極欲
下一篇:西門·孟德福為創議會而分尸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