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眷中州情·洛陽之旅·唐孝敬皇帝陵·武則天母子是與非
孝敬皇帝陵在洛陽偃師縣緱氏鄉滹沱村西南,為唐高宗太子李弘之墓,俗稱“太子冢”。李弘(651—675),字宣慈,是高宗第五子,武則天長子。因深得高宗喜愛,于顯慶元年(656)正月立為太子。成人后與武則天政見不合,觸怒了武。上元二年(675)四月,年僅二十四歲的李弘從幸合璧宮時飲鴆而亡,追謚“孝敬皇帝”。世人一般都認為是武則天毒死了太子。民間傳說武則天假意要與兒子和好,設宴招待高宗與李弘。席間,武為免嫌疑還故意先喝一杯,其實她早在李弘杯子里下了毒。果然,三人痛飲之后,李弘回到居處次日凌晨,藥力發作,不治而亡。
高宗哀子心切,命人在景山(即今滹沱嶺)之巔為李弘建陵,名“恭陵”,親撰親書《孝敬皇帝睿德之記》,刻于石上。此碑今尚存,高6米許,寬2米,厚約0.5米;共三十三行,每行八十二至八十九字不等。整個陵墓布局嚴整,依唐制建造。其墓冢為方形,高50米,長163米,寬147米,巍峨壯觀。四周有十二座小土丘均勻分布,乃是當年陵園之四門門闕及四角角樓遺跡。東北西三門各有石坐獅一對;南門有立獅一對;南門外有石人三對、石馬一對、望柱一對。這些石雕精美異常,翁仲均立于覆蓮與仰蓮底座上,形象生動。陵園東北角有一座較小的土冢,長60米,寬57米,為哀皇后之陵,俗稱“娘娘冢”。
據《新唐書》記載,營建恭陵時“功費鉅億”。相傳,建陵沙土均來自20里外的伊河灘。由數萬民工排成一行,一袋一袋傳至景山頂上。民間傳說,武則天害死太子卻又想掩人耳目,打算將太子草草埋葬完事。不料高宗卻要大事操辦。武則天暗中對抗,借口葬天子需等蒼天顯示異兆,要求看到“鯉魚打鼓鷹打鑼,扁擔開花驢騎人”時,才能埋葬太子。高宗不明武的用意,便傳旨下去,并限令三天一期,誤一期,就砍該期主管的頭。武則天借此又殺了幾個反對她的大臣。終于,有只老鷹叼著一條鯉魚飛過墓地,人聲吵嚷,嚇得老鷹一緊張,魚落鼓上。老鷹沖下來抓魚,尾巴又撞響了鑼。這就應驗了“鯉魚打鼓鷹打鑼”。碰巧這一天有兄弟二人趕會,老大為自己女兒買花,怕揉壞了,插在扁擔上;老二買了頭才滿月的驢駒,因為愛惜牲口,抱著驢駒趕路,被眾人發現。這便應驗了“扁擔開花驢騎人”。眾人一陣歡呼,動手安葬了太子李弘。
該陵是我國唐陵中保存較完好的一個,對于研究唐代陵墓制度以及古代雕刻藝術均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
上一篇:悠悠吳越曲·揚州之旅·梅花嶺·梅花冷艷伴孤忠
下一篇:浩浩燕趙歌·滄州之旅·滄州·武術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