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盧氏
唐朝時候,有一個姓盧的女子,從小就深受圣賢教誨,耳濡目染,在她僅僅七歲的時候,就已經能懂得《詩經》的經義。長大以后,她嫁給了一個名叫柳鎮的人,故人稱“柳盧氏”。
自從嫁到柳家,一方面,她服侍公公和婆婆非常地孝順,可謂體貼入微;另一方面,她對待柳家的所有親戚和宗族們也是以誠相待,盡心盡力,相處得十分和睦。她的言語行為,無不體現出圣賢思想影響之下一個女性應有的美德。不久,她的孝順和仁義,就在鄰里鄉黨之間遠近聞名、有口皆碑。
后來,柳鎮被調到了朝廷去做御史的官。柳家的親戚和宗族們居住的地方,距離他們家也有一千里以上的路程。盧氏為了使丈夫能夠在朝廷里安心地做事,自己能更好地關照親戚和宗族們的生活,就做了一切準備,將柳家的所有親屬,包括侄子和外甥等,統統迎接過來,共同居住。
面對這個人口眾多的大家庭,盧氏心中時時想著的是每一個人的需要。因此,她做起事來誠敬而又謹慎,待人更是謙恭得體。對待尊長,她萬分恭敬,處處把自己放在最卑微的位置上;對待年幼者或晚輩,她百般慈愛,像親生母親一樣愛護他們;對待和自己平輩的,她視為手足,關愛備至。
盧氏對族親們真誠付出,不僅把所有人都照顧得無微不至,滿心歡喜,也使得這一個大家庭充滿了和諧與溫馨。
不料時逢荒年,又發生了“安史之亂”。柳家這一大家子人隨著逃亡的人群到了吳地,生活一下子變得十分艱難,經常衣食不足。
為了照顧好家庭中的每個人,盧氏常常自己忍饑挨餓,把食物留給親屬們的孩子吃。每當有親屬要離開的時候,她就連夜為他們準備餞行的盤纏。
可見,在困難面前,盧氏并沒有因為艱困的環境和物資條件的改變,而放棄對柳家親戚和宗族們的照顧,反而更加用心地體察這一大家子人的需要。
盧氏生有一個兒子和兩個女兒,兒子的名字叫柳宗元。在柳宗元四歲的時候,由于家里沒有書,盧氏就親自教授他古詩賦,讓他背誦;對待兩個女兒,就教授她們詩禮、繪畫、歷史和女子應該學習的各種技能。
柳宗元長大以后,成為歷史上家喻戶曉的著名思想家和文學家,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盧氏的兩個女兒長大以后也都成為了賢德孝順之人。人們都說,這是由于他們深受母親美好品行的熏陶和教誨。
俗話說:家和萬事興。盧氏能夠盡守本分,照顧族親,遇事能以大局為重,毫不為己,并且相夫教子,其結果充分驗證了《易經》中所說的“積善之家,必有余慶”。而盧氏的仁愛之心與賢德行為,也成為普天之下所有女性值得效仿的楷模。
上一篇:杜環的美德
下一篇:梁上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