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天相之冤獄
乾隆末年,某海盜頭目橫行于江浙沿海一帶,朝廷下令逮捕他。當時崇明副將經過追查搜索將他緝拿歸案。提督陳大用立即將此事上奏朝廷,倉卒之中,未來得及事先向總督匯報。這位總督大人生性十分貪婪,他懷恨陳大用單獨向朝廷邀功,便暗中算計報復他。不久,皇上下詔命令兩江總督將海盜審明正法。海盜得此消息,便通過關節,用十萬兩銀子賄賂總督,總督欣然接納。恰在此時,有新任楊州太守剛到江寧,便立即謁見上司總督。總督在接見太守攀談之中,提起海盜一案,認為此案尚有可疑之處。楊州太守并不了解此案實情,就順口答音,說:“綠營習氣,往往誣平人為盜以自邀功,宜詳察之”。此話正中總督下懷,總督大喜,當即將此案委托太守辦理。終審結果竟以誣良為盜定案,將海盜頭目釋放,把捕盜之功臣楊天相在海口處死,提督陳大用亦被罷官,受到戍軍臺的處罰。在楊天相被處死的當天,其部下士卒皆為之擊鼓鳴冤,紛紛提出罷伍歸農,群情激憤,幾乎釀成大亂。上海百姓自發為天相所焚的紙錢灰堆積如山,祭奠天相的冤魂。第二天,總督出門行香之時,總好象見到楊天相的影子,當日即暴病身亡。轉年,那個被釋放的海盜頭目,自己到山東巡撫衙門自首,一五一十地述說在江南如何被楊天相捕獲,如何行賄,如何被放的經過。山東巡撫聽此情伏,心想楊天相、陳大用實在冤枉,但是如將此案如實上報皇上,必興大獄,牽連不少同僚,還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惹事生非,不如明哲保身。當即決定:處死海盜,滅口了事。
乾隆末年,自和珅掌權以后,政以賄成。橫行江海的大盜,行賄則可以逍遙法外,擒賊之將士反遭極刑,吏治之黑暗敗壞,可見一斑。值得我們深思的是那位揚州太守,下車伊始,不問案情,便妄加推斷,實屬可惡。究其原因,一是他私心太重,對上司阿諛奉迎,順竿爬;其次是他主觀武斷,在辦案中將一般現象(綠營習氣)不加分析地硬扣到未染綠營習氣的楊天相頭上,致使黑白不分,人妖顛倒,助盜行兇,錯殺功臣。至于山東巡撫的官官相護,明哲保身,歷代為官者,皆犯此病,更不足為怪了。
上一篇:楊增新逆潮流一彈穿胸
下一篇:楊寶森、奚嘯伯“失之交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