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厚三晉土·晉南之旅·龍門·鯉魚跳龍門的地方
河津縣位于山西西南、運城地區西北隅,是黃河汾水的交匯處。聞名全國的禹門口就在城西北12公里處。相傳這里也是鯉魚跳龍門處。
河津歷史久遠。早在前1525年,商祖乙把國都由相(今安陽縣西北)遷到這里,稱為耿都,歷經七代皇帝。秦在此設縣,稱皮氏縣。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改名龍門,宋宣和二年因境內有黃河古渡,改龍門為河津。
河津地靈人杰。隋代大儒王通,“初唐四杰”之一王勃,唐代大將薛仁貴,明代理學家薛瑄等都出自河津。
河津山川秀麗,名人遺跡眾多。王通隱居處在城北25公里處的黃頰山中;薛仁貴寒窯在城東7公里處的白虎崗上。建于元代的真武廟,坐落在城西1公里的九龍頭上。廟中有舞樓、香亭、大殿、廊廡,院內碑碣林立,古柏參天。河津最負盛名的景觀則是龍門天險。
遠古時候,黃河水流到龍門一帶,被黃龍山和龍門山擋住,兩山相對而立,巍然聳峙,宛若門闕,據說只有天上的神龍才可以從此處穿越而過。黃河里的鯉魚不服氣,陽春三月,成群結隊來到這里,爭相跳躍,欲與神龍比試高低。一天,神龍說:“誰能跳過去,我就領它進龍宮,把它轉生為龍。”鯉魚聽了,一個個搖尾鼓腮,使勁竄跳,不過跳來跳去,沒有一個能跳過去,只好垂頭喪氣,順流而歸。唐代大詩人李白根據這個傳說寫下了“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的詩句。
傳說中鯉魚跳龍門的地方就在山西河津縣25里的黃河岸邊。這里高聳入云的龍門山和丹崖翠壁的黃龍山,像兩尊頂天立地的兇神攔住了西北滾滾撲來的黃河水,滔滔洪流只能從僅有120米寬的河縫中擠過,它瘋狂地咆哮著,掀起沖天巨浪,卷起漩渦萬千,地勢極為險峻。難怪人們會想象此處只有神龍才能通過,并把這想象奇特的鯉魚跳龍門的故事記載在史籍里。已散佚的《三秦記》中記曰:“龍門水懸船而行,兩旁有山,水陸不通,龜魚集龍門下,數千,不得上,上則為龍。故云‘暴鰓點額龍門下’”。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也記載說:“鳣鮪也,出孔穴,三月則上渡龍門,得渡為龍也。否則,點額而還。”鯉魚雖未能跳過龍門,但它們敢與神龍比高低的精神卻難能可貴,也許正是出于對這種精神的景仰,千百年來人們一直津津樂道于這個虛構的傳說。
就在這鯉魚沒跳過去的龍門口,我們的先祖大禹卻憑著敢與自然一比高下的氣魄,干出了一番驚天動地的偉業,創造出人間奇跡。他鑿龍門,開河道,根治黃禍,造福百姓,被人們傳為千古佳話。正由于此,“龍門”又叫作“禹門口”。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對大禹的這段功業作過如下記述:“龍門……大禹所鑿,通孟津河口,廣八十步,崖際鐫跡,遺功尚存。”不少名人騷客登臨龍門時也曾寫下詠嘆大禹業績的詩文。如清代詩人顧炎武所作《龍門》一詩曰:“亙地黃河出,開天此一門。千秋憑大禹,萬里下昆侖。入廟焄蒿接,臨流象想存。無人書壁間,倚馬將黃昏。”近代詩人魏源也通過熱情洋溢的詩句贊頌了大禹所體現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不放黃河走,層層鎖石門。駕空騰雪浪,奪隘戰乾坤。南北中條劃,地天人力尊。如何開辟久,元氣尚渾渾。”如今在龍門一帶還留有許多與大禹鑿龍門有關的遺跡,也流傳著許多禹鑿龍門的動人故事。比如有個地方叫“錯開河”,相傳大禹帶領民工鑿山開河,挖到兩條山嶺交叉處時,錯誤地沿西邊開鑿過去,這樣不僅工程難度大,而且要毀壞民房。有一天,天上飛來一只大鵬鳥,邊飛邊朝開溝的民工叫道:“錯開河,錯開河,開西不如往東挪。”大禹知是神鳥前來指點,便命令民工改變方向往東挖,工程果然進展順利。從此,人們便把那段開錯的河槽叫做“錯開河”。在錯開河對岸陡壁腰間,有一石洞,人稱禹王洞,洞內寬敞,可容納上千人,傳說這是鑿龍門時大禹的駐地,也是存放工具的地方。不遠處有個地方叫“米湯庵”,傳說禹鑿龍門時,王母娘娘化作老婦來工地上為民工燒煮米湯,燒成的米湯多少人舀也舀不完,米湯庵由此得名。龍門往南1里處還有個高如山丘的石磧,河水流此,盤繞而過,從未淹沒石磧,人們傳說這就是“禹墳”。抗戰以前,龍門一帶還有兩座禹王廟,一座河東,一座河西;廟里有兩個金剛像,一個叫傲,一個叫羿。相傳他們是大禹鑿龍門時請來的兩員大將,傲身驅高大,有肩挑兩山之力,大禹把傲請來后,傲每天騎在一只大烏龜上,讓烏龜的頭往山上撞,頓時山崩地裂,巨石翻滾;羿是著名的射日英雄,他用巨箭射山,一箭能射倒一座山梁。當地流傳的一首歌謠唱的就是傲羿幫禹鑿龍門的故事:“傲羿兩員將,禹王雙臂膀,鑿石開山河,美名天下揚。”
龍門古有八景:曲棧連云、南亭夜月、層樓倚漢、飛閣流丹、秋水歸帆、鳴泉漱玉、空谷驚雷、春鱗汲浪。春天游龍門,正是欣賞“春鱗汲浪”的好時節;夏秋游龍門,則“秋水歸帆”、“空谷驚雷”等奇觀美景盡收眼底。不過龍門最壯觀的一景當屬明代理學家薛瑄筆下所寫之景:“連山忽斷禹門開,中有黃河滾滾來。”
近年來,龍門又增添了“三龍騰空”的新景:鐵索橋、公路橋和鐵路橋三橋橫空并列,車水馬龍。
上一篇:莽莽關外山·松花江之旅·集安·高句麗古國尋蹤
下一篇:赫赫三秦魂·咸陽之旅·乾陵·鱗次櫛比陪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