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戲劇文化·易俗社
科班劇團性質的秦腔學校。1912年,李桐軒、孫仁玉以“補助社會教育,移風易俗”為宗旨,在西安創辦易俗社,經費由募捐而來,延請陳雨農、趙潔民、唐虎臣為教師。劇社設創作機構,1949年以前,共改編、創作大小劇本500多種,《呂四娘》《三滴血》《柜中緣》等成為優秀保留劇目。該劇社到1949年已培養學生600多人,劉箴俗、劉迪民、王天民成為秦腔藝術骨干。易俗社對秦腔藝術的繼承和發展起了一定作用。
中華傳統文化·戲劇文化·易俗社
科班劇團性質的秦腔學校。1912年,李桐軒、孫仁玉以“補助社會教育,移風易俗”為宗旨,在西安創辦易俗社,經費由募捐而來,延請陳雨農、趙潔民、唐虎臣為教師。劇社設創作機構,1949年以前,共改編、創作大小劇本500多種,《呂四娘》《三滴血》《柜中緣》等成為優秀保留劇目。該劇社到1949年已培養學生600多人,劉箴俗、劉迪民、王天民成為秦腔藝術骨干。易俗社對秦腔藝術的繼承和發展起了一定作用。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軍事文化·昆陽之戰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語言文化·景頗語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