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醫藥文化·臟腑學說
古稱“藏象”。是闡明人體臟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內臟和全身組織、器官之間的各種聯系的理論體系。形成于戰國時期。當時成書的著名醫學文獻《內經》,比較系統、全面地論述了臟腑生理功能的相互關系,形成較完整的臟腑學說,認為:“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發,其充在骨。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榮之居也,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凡十一藏取決于膽也。”此后,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經過許多著名醫學家不斷補正,不斷完善,遂成一完整理論體系。其主要內容為:①說明臟器組織的分工及其作用,如將內臟區分為“五藏”與“六腑”,五藏以藏精氣為主,六腑以傳化物為主等。②臟腑之間有表里配合關系。如肝配合膽,腎配合膀胱等。③闡述臟器組織的生理功能和特性。如肺主氣,外合皮毛,開竅于鼻,以宣通、肅降為順,能通調水道等。④論證臟器組織的病理變化。如肝病則脅下滿痛,膀胱氣化失常則小便不利等。臟腑學說,著重整體觀念,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是中國醫學基礎理論之一,對中醫臨床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羅布泊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戲劇文化·腳色與行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