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帝國的統制經濟
帝國主義國家為了進行第二次世界大戰,把國民經濟引向軍事化的軌道,建立起國家管制經濟的龐大機構,隨之壟斷資本家也乘機發財掠奪人民。在發動戰爭的法西斯德國,國家對經濟的統制既最早也最嚴格。希特勒說過:“不能用和平的方法取得的東西,就用拳頭來取”。國民經濟也就不可避免地成為法西斯暴力拳頭襲擊的目標。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上臺當政府總理后,為了對內加強剝削,對外侵略擴張,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使國民經濟走上了軍事化的道路。同時,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空前地發展起來。
為了實行國民經濟軍事化,德國政府極力擴大軍費支出,使德國壟斷資本在軍事訂貨的喂養下急劇膨脹起來。在1932年,希特勒上臺的前夕,德國的軍費支出僅為6.7億馬克,約占國家預算支出的十分之一和國家收入的1.5%。而在希特勒上臺之后的1933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前的1939年期間,德國的軍費支出竟多達400億馬克以上,按六年平均,每年超過65億馬克,相當于以前的近10倍,其占國家預算支出和國民收入的比重,則分別提高到了40%和10.6%。
政府的軍費支出帶來的大量軍事訂貨,成了壟斷資本乘機發財的寶窟。僅德國最大的軍火康采恩克虜伯公司,在1933—1939年期間接受的軍火訂貨,就從930萬馬克猛增到了14,500萬馬克,增長近15倍,而其所獲得的利潤則從650萬馬克增加到12,2000萬馬克,提高近18倍。
為了加強軍事生產,德國政府還通過一系列政策法令,把勞動力、資金、原料和設備等等優先供應給與軍需生產有關的部門。軍事工業部門迅速發展起來,其增長速度比起消費資料生產的增長來要快得多。在1933—1939年期間,德國的軍火生產增長了11.5倍,而消費資料的生產僅增長了43%,連半倍都不到。在這種情況下,德國1939年的軍火產量,竟是美、英兩國之和的1倍以上。
為了實行國民經濟軍事化,德國成立了一系列經濟調節機關來主管其事。1933年,最早成立的最高中央調節機關為帝國經濟部。在帝國經濟部之下,設有各種專業管理局,以分管各工業部門和農業、市場、物價、對外貿易等等。1934年,德國又按部門和地區分別成立了兩類經濟調節系統。第一類系統,采取組織經濟集團的形式,分四級進行管理。最上面的一級,是工業、商業、銀行、保險、動力和手工業6個集團;第二級是這6個集團下屬的44個經濟集團,第三級是44個經濟集團管轄下的350個部門。第四級是640個專業經濟集團。第二類系統,按地區進行調節的機關是各省的經濟廳,全國共有18個。省經濟廳之下,則為市和區的分支機構。這兩類經濟調節系統,都統一于帝國經濟部下設的全德經濟院管轄。此外,在帝國經濟部下,還有一個“德國經濟總委員會”,其職責不是“管理,而是指導國家經濟政策和法令的制訂。
1936年,德國法西斯為了進行全面備戰,制訂了一個“新四年計劃”。戈林就任“四年計劃全權督辦”。他又另外設立了一整套的經濟調節機構,稱之為“執行四年計劃全權機關”。從此,出現了兩個平行的中央經濟調節系統。這反映了法西斯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和爭權奪利。
在實行國民經濟軍事化的過程中,德國“國有”的股份資本由29億馬克增加到36億馬克,在全國股份資本中“國有”部分所占的比重則從13.2%提高到了17%。加上由國家全部掌握在手的鐵路、郵政等等部門,“國有”壟斷資本的總額已占全國資本總額的20%以上,達248億馬克之巨。
為了加強壟斷,滿足國民經濟軍事化的需要,希特勒還實行了強制卡特爾化的政策。1933年7月,德國頒布的“卡特爾條例”規定,帝國經濟部有權建立新的卡特爾;一切卡特爾都有權限令沒有參加卡特爾的企業合并進來,任何反對這種規定的局外企業,卡特爾可以拒絕承認它們,從而剝奪了它們得到原料和商品供應的權利,使它們無法繼續生存。這實際上是宣布給不參加卡特爾的企業以死刑。在這種情況下,各類企業只好加入卡特爾,卡特爾的數目因之急劇增加。1936年,德國的卡特爾已多達2,500個。
希特勒帝國統制經濟的前因后果,給人們留下以下的啟示:戰爭加強了對經濟的統制,而經濟統制又支持了戰爭。戰爭使壟斷資本家發財,而壟斷資本家則倍加厚愛戰爭。
上一篇:希特勒妄圖稱霸世界
下一篇:希特勒排猶政策對哥廷根大學數學研究所的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