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滅后晉之戰(94~946年)
五代后晉天福八年至開運三年(契丹會同六年至九年,943至946年),契丹軍數次南下,攻滅后晉的戰爭。
天福八年(943年),契丹太宗耶律德光在降將楊光遠、趙延壽勸誘下,乘中原饑荒,晉朝廷國用困竭之機,調集大軍向中原進擊。后晉出帝聞知,先遣使致書契丹,欲修舊好,遭拒。遂以黃河為屏障,部署防御。二月,太宗企圖以示弱誘敵之策誘殺晉軍。適值霖雨,晉軍旬日未出,伏擊落空。三月初一,契丹軍再攻戚城(今河南濮陽北),兩軍鏖戰皆死傷甚眾。耶律德光乘夜退營15千米,隨后便撤兵北歸。
契丹撤軍后,晉朝廷遣軍收復失地,調整部署,擴展軍備。開運三年(946年)七月,耶律德光指使趙延壽及瀛州刺史劉延祚詐降,誘后晉出兵接應。晉出帝不辨真偽,即命杜威、李守貞等會兵廣晉(今河北大名東北),悉調京師宿衛禁軍歸杜威麾下,企圖取瀛(今河北河間)、莫(今河北任丘北)二州,安定關南,進取南京(今北京),蕩平塞北。十一月,杜威率兵30萬抵瀛州,契丹將高模翰早已引兵潛出。耶律德光遣別將蕭翰迂回晉軍側后,搶占欒城(今河北欒城西),扼晉軍糧道、退路。十二月,晉將王清自請率兵2,000前出開道,但杜威存心叛逆,不許大軍增援,致使王清所部皆戰死,主力亦陷入重圍。杜威以途窮路末為由,暗中勾通契丹,謀舉軍投降。耶律德光佯許立其為帝,杜威迫將士出降。契丹軍即乘晉后方空虛,揮師南下,直入東京(今河南開封)。出帝奉表投降,后晉滅亡。
此戰,歷時數年,幾經反復。契丹初戰受挫后,因勢應變,采取有利則進,不利則退的方略,創造殲敵戰機致勝;晉軍虛驕輕敵,制定戰略不切實際,后期更悉將京師宿衛禁軍投入主戰,交戰中主帥懼戰叛降,導致都城陷落而亡。
上一篇:《南昌起義(197年8月)》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寧錦之戰(167年)》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