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幕上的“幻燈片”
瑪格麗特·杜拉是法國著名的女作家,也有人稱她為“新小說派”作家。她的作品涉及小說、戲劇和電影,從事電影創作是從1959年開始的。那年她和阿侖·雷乃合作,由她寫劇本,雷乃導演,拍出了轟動世界影壇的意識流影片《廣島之戀》。1961年又為亨利·柯爾比寫了《長別離》的劇本。
1965年后,她開始了自編自導的電影作家生涯,幾年間,導演了八部影片。其中《印度之歌》可說是她的代表作。
一部90分鐘的故事片,一般有三、四百個鏡頭,而《印度之歌》只有74個鏡頭,畫外音卻多達五百多句。鏡頭很長,動作緩慢,甚至半天呆著不動,畫面實際上并不說明問題,因此,有人挖苦說,這是“幻燈片”。
影片的故事完全是在聲帶上述說出來的。由于聲音的安排過于隨意,有十五、六個人說話的聲音,再加上歌聲、嘈雜聲、風聲、雨聲、濤聲、鳥鳴、犬吠聲都在畫外出現,卻與畫面形象無關。
影片平行敘述兩個故事。一是關于法國駐印度大使安娜——瑪麗·斯特雷泰因愛情糾葛而投海自殺的事;二是一個無名女乞丐到恒河邊上流浪終于餓死在小島上的事。大使夫人的事是在畫面和聲帶上同時展開的,但主要依靠聲帶,因為畫面上的人物從不張口;女乞丐則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畫外敘述故事的男女聲旁白,也不按順序進行,一個講這段,一個講那段,一會兒講大使夫人,一會兒又講女乞丐,顛來倒去,跳來跳去,讓觀眾莫名其妙。
這是部“純音畫電影”的典型。由于這部影片過于注重聲音,敘述處于主導地位,畫面只是配合敘述創造一種意境,制造一種情緒和氣氛,所以形式奇特,內容晦澀。
這部影片遠遠離開了電影的傳統觀念,更接近于文學作品,但又不是傳統觀念上的文學作品,是一部突破了電影和文學的現代派作品。
杜拉以“新小說”派作家的身份,在電影領域中,不斷運用電影的手法傳達文學的內涵,但由于不尊重電影的基本特征,不以運動的畫面表達思想內容,所以,《印度之歌》不僅不是一部好影片,同時也不是一篇好的文學作品。
這種非驢非馬的作品,不是拍給普通觀眾看的,只是作家借銀幕來表現自己,而這與電影的大眾性是格格不入的。
上一篇:遺憾的荒蕪
下一篇:銀行里的“蛀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