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貞改革操之過急
唐朝在安史之亂以后,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朝政日趨腐敗。公元805年,唐德宗死,唐順宗繼位,年號永貞。唐順宗任用王叔文,王伾為翰林學士,并有劉禹錫、柳宗元等人參加,組成革新集團(即“二王八司馬”),實行政治改革。
他們首先從除德宗積弊、裁抑藩鎮宦官權力和整頓財政入手,包括下令減免民間對官府的諸種舊欠,停止地方官額外進奉和鹽鐵使的月進錢,罷免專擅聚斂貪污的京兆尹,取消宦官橫行的官市和專為斗雞走狗而豢養的五坊小兒,降低鹽價,免除由浙西觀察使兼任諸道鹽鐵轉運使,改由中央官(時為宰相)兼領,同時王叔文自任鹽鐵副使以掌財權。這些措施,在當時都是善政,對加強中央集權有一定積極意義。但遺憾的是,改革派在朝中的勢力不強,基礎薄弱。而改革又觸動了宦官和一些士大夫的根本利益。于是宦官和反對王叔文、王伾的朝官結合起來,以順宗久病為借口,矯詔擁立唐順宗的長子李純為唐憲宗,迫使唐順宗退位稱太上皇。王伾病死,王叔文被殺。柳宗元等八人都是王叔文一黨,被放逐遠州做司馬。此次改革即告失敗。
王叔文、王伾是南方人,他們一向任小官,在朝中無聲望,驟然掌握朝廷大權,引起眾官的憎恨。奪宦官兵權,當然也會遭到宦官的仇視。而支持改革的唐順宗病重,生命垂危。在這種種情況下,王叔文執掌朝政,思想上還認為大有可為,因而就急于求成,見利忘害,并在方法和策略上不機動靈活,失敗也就成了歷史的必然。
上一篇:永明聲律論的“黃色化”
下一篇:淫穢書刊幾乎鑄成大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