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項羽何以烏江自刎
項羽是活躍于秦漢之際的一個重要的風云人物,他的活動,他那勇武果敢的性格,所向披靡的軍事才能,使他蜚聲古今。但是,這個英雄卻落了個悲慘的下場,最后在“四面楚歌”聲中,演了一出“霸王別姬”的悲劇而“烏江自刎”,這是一個發人深思的問題,是值得總結的歷史教訓。
秦朝滅亡之后,兩位亡秦的英雄劉邦與項羽,于公元前206年至前202年,進行了長達五年的“楚漢之爭”。在楚漢戰爭中,項羽以四十萬兵力的絕對優勢,被起初擁兵僅十萬的劉邦擊敗。這是因為戰爭不僅是軍事力量的對比,也是政治力量的對比。項羽的失敗,根本原因在于他政治力量的劣勢。這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項羽沒有遠大的政治抱負。項羽在起義時,雖然有對秦始皇“取而代之”的雄心壯志,但是,實際上他缺乏政治頭腦,沒有遠大的政治抱負。如他進入咸陽后,“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史記·項羽本紀》),而欲成帝業的劉邦則不然,劉邦入關后,“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同上)。這種“志”之不同,也就決定了二人成敗的結局各異。再如,滅秦之后,項羽面對在各地擁兵自專的“群雄”,感到做統一皇帝的困難,所以在承認現實,分封了十八王之后,便到彭城(今江蘇徐州)做偏居一方的西楚霸王去了,甚至當有人勸說:“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時,項羽卻“心懷思欲東歸”,并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看:其目光何等短淺,所以勸說他的人稱他是“沐猴(獼猴)而冠”的人(諷刺項羽徒有其表,無遠見卓識)。這些都表明項羽不具備政治家的素質。
第二,不知人善任,賞罰不明,愛生疑忌。陳平批評他說:“項王不能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漢書·陳平傳》)。劉邦則知人善用,聽言納諫,也善于利用項羽愛生疑忌的弱點進行離間和爭取,以致一些有政治軍事才能的人,如陳平、韓信都棄楚歸漢,鐘離昧、范增也離開了項羽,最后連項羽唯一能依恃的九江王英布,也被劉邦爭取過去,并成為助劉邦破項羽的主將之一。所以高起、王陵說:劉邦“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史記·高祖本紀》)。由于兩個人的政治素質不同,所以劉邦人才濟濟,有人為他“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有人給他“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有人為他統百萬之軍進行攻戰,并使他能對形勢保持清醒的頭腦,策略對路,舉措得宜。項羽恰好相反,所以劉邦由弱變強,項羽則由強變弱,最后為劉邦所擒。
第三,大失人心,眾叛親離。項羽生性殘暴,又迷信自己的武力,以為自己“力拔山氣蓋世”,“自矜功伐”“欲以力征經營天下”,無視人民群眾的力量,不爭取群眾。他雖然領導農民起義推翻了秦王朝,卻沒有吸取秦亡的教訓。如關中人民受秦朝暴政的迫害最重,對秦朝官吏痛恨最深,而項羽竟把秦王朝荼毒人民的劊子手章邯、司馬欣、董翳分王關中,因此遭到關中人民的反對。項羽對所下之地,也采取非常殘暴的手段:進入咸陽之后,縱火焚燒秦宮室,使勞動人民的血汗結晶,珍貴的中國文化遭到巨大損害,致使“秦民大失望”;公元前205年,項羽殺死田榮后,曾“燒夷(北海)城郭、室屋,坑田榮降卒,系虜其老弱、婦女,所過多所殘滅”,因而“齊民相聚叛之”(《資治通鑒·漢紀一》高帝二年)。彭城之戰,項羽殺死漢兵十余萬人。韓信說他:“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實失天下心”(《史記·淮陰侯列傳》)。元朝郝經在《題漢王墓》詩中說:“天下苦秦又一秦,天資好殺不好仁”,“漢王才入項王來,天下盡為狼與豺”(《郝文忠公陵川集》)。這反映了項羽失人心的情況。所以,當項羽在垓下率百余人突圍,行至陰陵迷失道路,向一老農夫問路時,老農夫故意指以絕路,使陷入大澤,為漢兵追及,身死事敗。劉邦則相反,他入咸陽后,“與父老約法三章,余悉除去秦法。諸吏人皆案堵如故”(《史記·高祖本紀》),大得人心,以至“唯恐沛公(劉邦)不為秦王”。歷史事實表明,項羽因失人心而失天下,這一教訓是慘痛的。
上一篇:英雄氣短,兒女情長
下一篇:英首相小皮特反法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