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文化
地域方言是一種規范語言中具有區域性變化的分支語言。吳越地區所使用的漢語方言,后人稱吳語,或吳方言。吳語是全國僅次于北方官話的第二大方言。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也是思維的直接體現。方言制約著一個地區人的思維方式與思維習慣,是區別不同地區人的最外在特征。憑一個人講話時所用方言,人們馬上便可以判斷出說話人的地區所在。北方人到南方,總鬧不明白,南方經濟那么發達,怎么普通話就是推廣不了。上海人至今“阿拉”長,“阿拉”短。據說在上海,講普通話的要被稱為“鄉巴佬”,購物問路常受欺侮。在香港,粵語超過國語。粵語歌風行全國各地。愛趕時髦的青年人,講話時喜帶廣東腔。這些現象又說明了什么呢?首先我們看到的是方言的頑固性。說到底,方言也是一種自成體系的語言。對吳越地區的人來說,吳語是他們的母語,而北方來的普通話是“第二語言”。正如英語對中國人來說是“第二語言”一樣。既然在絕大部分的公共場所,如機關、工廠、商店、學校、醫院等及家庭中,使用的交際語言是吳語,操吳語的人多勢強,那普通話自難扎根,永遠是少數人的事。在南方,經常可以看到,小孩子在學校講普通話,但一走到家里,便又講方言了,畢業后走向社會,更不用講普通話了。結果,辛辛苦苦“推普”所取得的微薄成果,便又在方言的汪洋大海中被吞沒了。
其次表明經濟的發達易造就權威方言。方言就其自身來說,并不存在天生的優勢地位。方言能否成為權威語,取決于某地區的政治、經濟發達程度。北方話之所以能成為普通話,是因為它一直是“官話”,是政治的產物。在近代,經濟的發達,也能造就權威方言。上海話、廣東話之所以吃香,正在于上海、香港的繁榮。經濟的繁榮,提高了方言的社會地位。上海人以說上海話為榮,廣東人以說廣東話為榮,普通話自難立足。
方言對區域文化的形成有很大的作用。方言有認同性,操同一方言的人,感情易溝通,易形成一致的文化習性;反之,對操另一種語言的人,則持排他、異己態度。方言的認同性,往往會使某一地區形成一個文化圈。吳語正是構成吳越文化圈的重要因素。
上一篇:青藏文化
下一篇:天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