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厚三晉土·晉北之旅·華嚴寺·坐西向東契丹情
華嚴寺位于山西大同市西南隅,殿宇巍峨,紅墻圍護,因其屬佛教華嚴宗寺廟而得名。
華嚴宗是中國佛教宗派,因以《華嚴經》為主要經典,故名。又因實際創始人法藏被武則天賜號“賢首”,故又稱“賢首宗”。該宗早期創始人有陳隋間的杜順和智正。至唐代,又有三祖法藏著書立說,使華嚴宗得以發展。唐德宗時四祖澄觀受封為清涼國師,其弟子宗密著《禪源諸詮集》、《原人論》等,以調和佛教內部各派思想,使該宗形成龐雜體系。唐武宗滅佛后,華嚴宗一蹶不振。遼代,華嚴宗一度復興,故在大同建華嚴禪寺。華嚴寺分上、下寺兩處,同處一個院落內。寺院坐西向東,與一般佛寺坐北朝南的慣例不同,顯示出遼代特有的佛寺建筑習尚。《新五代史·四夷傳附契丹傳》載:“契丹好鬼而貴日,每月朔旦,東向而拜。其大會聚視國事,皆以東向為尊,四門樓屋,皆東向。”說明佛寺東向,是契丹族原始居住習俗以及好鬼拜日信仰與佛教信仰相結合的產物。
華嚴寺創建年代說法不一。據考證,以建于遼興宗重熙七年(1038)的薄伽教藏殿年代最早。遼末,華嚴寺遭嚴重破壞,金天眷三年(1140)重建,寺內大雄寶殿即是此次構建。元明之際該寺又遭戰火洗劫。明中葉后華嚴寺分為隔路相望的兩組建筑,以大雄寶殿為中心的一組稱上華嚴寺,以薄伽教藏殿為中心的一組稱下華嚴寺。清初華嚴寺又罹戰火,本世紀五十年代得以修復。
上華嚴寺主殿大雄寶殿是我國現存遼金佛寺中最大的殿宇之一。殿面闊九間,進深五間,坐落在4米多高的臺基上。殿內正中主佛五尊,人稱五方佛,各統一方。兩側磚石上有二十諸天護法神像。殿壁四周繪滿佛教壁畫,是清光緒年間繪制。殿外月臺開闊,鐘鼓樓左右對峙,有宋代朱熹手書《易經》碑刻和明代文徵明手書詩碑。
下華嚴寺主殿為薄伽教藏殿,此殿是存放佛教經藏的殿堂。殿內古色古香,佛壇上端坐著三世佛——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三世佛周圍有三十一尊遼代塑像,造型自然優美,線條舒展適度,是彩塑藝術的珍品。殿內四周依壁是兩層樓閣式藏經柜,共藏經一千七百多函,一萬八千多冊。殿后窗處,有用拱橋連接的木制天宮樓閣五間,精巧玲瓏,是國內現存唯一遼代木構建筑模型,被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稱為“海內孤品”。
古往今來,不少名人騷客在華嚴寺留下詩文墨跡。清代詩人馮云驤的《游華嚴寺》詩便是一首描寫華嚴寺早春景色的佳作。“散步入招提,茸茸碧草齊。初春寒未減,舊雪踏成泥。河抱龍沙曲,山銜雉堞低。梵聲聽未已,殘日下林西。”詩中描寫,有遠有近,有音響有畫面,華嚴寺狀貌雖只字未提,但它的雄偉壯觀已歷歷在目。
上一篇:赫赫三秦魂·西安之旅·秦始皇陵·地宮之謎
下一篇:沉沉帝王夢·京城之旅·北京·壇廟調和天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