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文化·鄉音土樂傳心曲·流行寧夏的“秦腔”
秦腔是寧夏人民喜愛的劇種之一。一些上了年紀的寧夏人對秦腔的興趣尤為濃厚,有的老人說:“聽上一出好秦腔,比喝杯美酒還過癮。”每逢農村集市上有秦腔演出時,觀眾總是人山人海,擁擠不堪。許多老年人不僅看秦腔,而且還特別喜歡唱秦腔,勞動中或休息時即興唱幾句,對他們來說是一種藝術享受。
不過,寧夏并不是秦腔的發源地,最早的秦腔出自與寧夏毗連的陜西省關中地區。秦腔劇種的舊名為“亂彈”,本是陜西各路梆子的總稱。自周代以來,陜西省關中地區被稱為“秦”地,所以人們也逐漸用秦腔來稱呼“亂彈”了。秦腔從陜西流傳到寧夏,時間大致在清代乾隆年間。最早在寧夏出現的秦腔戲班是中衛縣的“成義班”,班主是多才多藝的姬福壽,故該戲班又稱“姬家娃班”。1935年,寧夏秦腔發展史上有名的“覺民學社”正式成立了,它是寧夏歷史上第一個班校合一的秦腔表演、教育團體,它標志著寧夏秦腔把舞臺實踐與藝術教育相結合的開始。從1935年至1949年的十五年中,“覺民學社”前后招收了甲、乙、丙、丁、戊五期學員,約二百余人。解放以后,在“覺民學社”等戲班的基礎上,由人民政府指導和成立了寧夏秦腔劇院等一批專業演出團體。后來,許多廠礦和農村單位和民眾自己又成立了一些業余劇團。秦腔在寧夏六盤山地區最受群眾歡迎,那兒的成年人都能唱幾段。
寧夏秦腔的唱腔既有繼承傳統的唱法,又有自己的創新改造。寧夏秦腔的傳統唱法可分為“歡音”和“苦音”兩大類。“歡音”明快、粗獷、高亢、激越,所以又稱“花音”或“甜音”。“苦音”凄涼、幽暗、深沉、哀婉,也稱為“哭音”。秦腔的主要板式有搖板、滾板、慢板、尖板、七錘、雙錘、浪頭、二六等。秦腔的表演藝術質樸、灑脫,富于夸張,視覺效果很強烈,再加上優美動聽的唱腔,感人至深,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近年來寧夏秦腔的表演又有了新發展,這個古老的劇種借鑒了其他兄弟劇種的一些藝術手法,增添了耍手絹、耍紗帽翅等,還有甩袖、踢袍等。寧夏秦腔上演的劇目也較多,其中傳統劇目有《花木蘭》《水焰山》《破洪州》等,極大地活躍了寧夏城鄉人民的文化生活。
上一篇:天山文化·在天山文化的史冊上·法顯與《佛國記》
下一篇:滇云文化·滇云文化植根的經濟土壤·涓細的資本主義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