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賀詩歌中的頹廢主義傾向
李賀是中唐時期的杰出詩人。他的詩融楚辭和樂府于一爐,出神入鬼,冷艷幽麗,在詩壇上獨樹一幟。同時,由于受他個人經歷遭遇的影響,他的詩又有荒誕虛幻的頹廢主義傾向。
李賀是唐宗室的后代,但經濟上并不富裕,所以他從小就勤奮刻苦,很早就顯露出他過人的才華。就在他滿懷信心準備參加進士考試時,一場變故使他的希望成為泡影。唐人應試極重家諱,李賀的父親李晉肅的“晉”字與進士的“進”同音,為了避諱,李賀被剝奪了參加進士考試的資格。這對李賀來說不啻是個沉重打擊,他從此便抑郁不振。而且當時由盛轉衰的社會沒有給李賀以施展才華的機會,于是李賀便把滿腔的悲憤凄苦訴之于詩歌,從而形成了他奇峭瑰怪的詩歌特色。
訴說懷才不遇的悲憤是李賀詩歌的中心內容。在《秋來》中他運用桐風、衰燈、寒素、冷雨、秋墳等意象造成一種陰冷恐怖的氛圍,“梧桐驚心壯士苦,衰燈絡緯啼寒素”,隨著時間的流逝,作者的壯志已漸漸消磨殆盡,作者以此表現他獨有的幽冷和凄惻。而在《致酒行》中他則用“天荒地老無人識”一句喊出了多少年來不遇之士的憂憤心聲!由于在現實中找不到出路,他便寄希望于縹緲的神鬼世界,既描寫仙境的瑰麗,又描寫鬼魂和死亡、黑暗和寒冷。在他的詩作中,你可以看到一個悲慘苦悶無依無靠的靈魂在游蕩!李賀詩歌的意象虛幻莫測,跳躍很大,而其語言則更追求峭奇,他常用“鬼”、“泣”、“寒”、“死”、“血”、“冷”等冷調之詞,給人一種虛幻驚悸的感覺。
作為一個封建社會的士子,李賀對社會歷史和生活的理解畢竟還具有相當的局限,使得他對理想的追求和對社會黑暗的揭露都還缺乏力度。他看不到自己的前途和希望,所以才會經常想到死亡,歌唱死亡,這對讀者產生了某些令人遺憾的消極作用。
上一篇:李舜臣復職日軍遭殃
下一篇:李賀避諱成“詩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