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宵冷雨葬名花
清康熙年間,納蘭性德曾以絕世才情嘯傲于當時的文壇。從此百年來,不知有多少人癡醉于他“人到情多情轉薄”的幽怨中,并在“大笑拂袖歸矣”的超逸里產生共鳴。靈犀相通之余,人們自然會為他的早歿而深深嘆息。
納蘭性德,字容若,出身于滿清豪門,他的父親是康熙朝宰相,權傾一時,納蘭自幼聰慧靈敏,篤好漢文學。少年登第后,就被選拔為皇宮內侍,并深得康熙帝賞識。這樣的身世,這樣的經歷,又生活在滿清國勢最強盛的康熙年間,他的作品本應雍榮華貴、富麗雅典,但納蘭詞卻以哀婉悲切、“直追李主(李煜)”見稱于詞壇,這就和他的性格不無關系。
納蘭性德雖出身豪門,但無驕人之氣,“黃金如土,惟義是赴;見才必憐、見賢必恭”,所以交游很廣,當時的江南名士顧貞觀、秦松齡、陳維崧、嚴繩孫等人都是他的好友。這使他一方面受到漢文學的影響,另一方面也通過這些漢族儒士了解到了當時文字獄的慘酷、統治者的暴虐。思想上的壓抑使詞人掙扎在欲展雄才而又無力回天的無奈與矛盾之中,他只好以筆代泣,抒寫一腔郁悶,這成為納蘭詞的一個重要內容。
納蘭詞中最為人所稱道的是悼亡詞。性德曾有一個青梅竹馬的戀人,后來她被送入宮中。愛而不可得,已經是太大的痛苦;后來他的愛妻又不幸早亡,愛情生活上一再遭到打擊,使他的詞作低凄悱惻,情真意摯,充滿刻骨的傷痛。
納蘭身為內廷侍衛,曾經伴駕躍馬邊塞,這也豐富了他作品的內容。而初入中原,雖好漢學,畢竟還沒有受到漢人窮文縟禮的羈絆,這使他的作品更勃發出一種率直奔放之氣。詞至宋而達鼎盛,其后便日漸衰落,以納蘭性德為代表的清初詞人的出現,無疑使詞壇再一次煥發出生機。納蘭的詞作融旖旎凄婉和蒼茫悲涼于一身,兼婉約、豪放之長而獨樹一幟,更使世人耳目為之一新。
可惜納蘭性德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匆匆逝去,年僅三十一歲。納蘭一生富貴,雖已感到封建社會盛世下的危機,但相國公子的身份使他不可能切身體驗到世事淪桑,若天假以年,使他能夠經歷后來的抄家之難,能夠親見家族的由盛而衰,或許他對社會、人生的認識會更加深刻,他的作品也能在思想深度上更進一步,成為一代文學大家。這也可以說是納蘭人生經歷的遺憾、文學的遺憾。
上一篇:一頭孤獨的“狼”
下一篇:一塵障目未見冥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