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子
惠子(前390—前317),名施,宋國(今河南商丘)人。與莊子同時,莊子稱其“以善辯為名”,“惠子之口談自以為賢”。魏惠王時期曾任魏相15年,并促成魏、齊兩國會盟于徐州,互尊為王,開六國稱王的先河,受到魏王的尊寵。后來張儀來魏國游說連橫,魏王及群臣皆聽信張儀,而惠施主張合縱,遂被逐赴楚。后到宋國,與莊子交游,并在濠梁之上作魚樂之辯。惠施博學善辯,他死后,莊子認為再無可言之人。著有《惠子》一篇,已失傳,學說散見于《莊子》、《荀子》等書。
惠子的思想主要體現在他有關名辯的言論中。他注重對客觀世界的研究,“弱于德強于物”,而且能“遍為萬物說”。他在“十事”中,提出了萬物的差異性,并且強調差異的相對性,具有辯證的因素,但最后卻陷入了相對主義。他還提出“善譬”的推類方法,揭示了由已知到未知的推理過程。
惠子所提出的“十事”是:
(1)“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至大必須無外,才能稱為大,有外就不能稱為大了。至小就肯定再無內,這樣就稱為小。如果還有內,那么就不能稱之為小。所以,天地就不能稱之為至大,毫末也不能稱為至小。雖然大小只是名稱的差異,但事物不能以外形來衡量。不能以外形來衡量,那么大小就沒有什么差別,所以說是“一”。
(2)“無厚不可積,其大千里。”“厚”的意思是形體,無“厚”就是沒有形體,沒有形體就沒有積可言,既然沒有東西可積,所以說“其大千里”。例如,虛空雖然沒有形體可積,但虛空卻是無所不在的,即無所不含。
(3)“天與地卑,山與澤平。”這一條與鄧析子的“山淵平,天地比”意思相同。
以上所言為空間。
(4)“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太陽在正午的時候,正面看是正影,側面看則是側影。此物出生,彼物死亡;此物死亡,彼物出生。就像蛹變為蝶,蛹的死亡,也就是蝶的出生。
(5)“南方無窮而有窮。”南方是無窮盡的,因空間可無限延伸;但又是可以窮盡的,因為南方又是有限的。
(6)“今日適越而昔來。”將來看今天,就像今天看過去,時間是相互循環的。
以上所言為時間。
(7)“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世界萬物中,概念與概念間各自為類,這叫小同,但萬物間又各自不同(因外延不同),這叫“大同而與小同異”。萬物又同屬于物,所以叫“畢同”。但物與物之間,又無絕對相同的物,這叫“畢異”。
(8)“連環可解也。”連環本來是不可解的,但連環既然相合,就必有相合的地方,所以其相合的地方,就是可解之處。
(9)“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燕之北,是極北;越之南,是極南。南、北之中界點,肯定就是中間部位了。
(10)“泛愛萬物,天地一體。”天地之間既然畢同,自然就是同體同類,所以就要泛愛萬物。
總而言之,惠子的言論在當時而言,既屬詭辯,又無關治國之宏旨。荀子評價其“蔽于辭而不知實”。莊子的評價是:“能勝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但從哲學角度來講,其思辨方面的貢獻自不待言,可惜的是,既未充分發揮,又未得到發展。
上一篇:孟子
下一篇:曲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