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鸚鵡與“雪崩”
《命運的嘲弄》、《辦公室的故事》、《兩個人的車站》的公演,讓人們熟悉了導演梁贊諾夫的大名。這位喜劇大師曾說過這樣一個笑話:
一家動物商店正在出售鸚鵡。在并排掛著的兩個鳥籠的小橫梁上棲息著兩只頗有異國情調的鳥。一只鸚鵡非常漂亮,披著藍、綠、紅三色的羽毛,而另一只則仿佛是在盛灰色染料的大桶里浸過一樣。色彩鮮艷的鸚鵡價值五十盧布,而灰色的那只則價值七十五盧布。
“這只美麗的、色彩鮮艷的鸚鵡會做什么呢?”顧客問售貨員。
售貨員解釋說:“它會唱歌,會朗誦詩,會背乘法表,甚至會在小橫梁上跳舞。”
“明白啦”,驚訝的顧客說:“那么灰色的鸚鵡會耍什么花招呢?”
“灰色的什么都不會。”
“可是為什么它卻貴得多呢?”
“因為灰色的鸚鵡是色彩鮮艷的鸚鵡的藝術領導!”
這就是導演的職業特點。
在電影中,導演的主導地位是在本世紀十年代初才顯露出來的。為了實現主導地位的愿望,導演要獻出他的全部體力和精力,而且需要在自己身旁聚集起一些忠心耿耿、奮不顧身、酷受電影的人。
影片的成功或失敗往往取決于對主要演員的正確、恰當、有趣的選擇。但常常遇到這樣的情況:“某演員非常適合于扮演某角色,但他不是正在拍另一部影片,就是病了,或是不愿意重復,因為有的東西與他以前扮演的角色相同,于是導演起用一個不完全符合角色的、近似的演員。影片可能達到的水平顯然貧弱,它的主要思想被磨平了,表現得不清不楚。結果攝制出來的是一部可以通得過的作品,它不能留下什么痕跡,很快被遺忘了。說實在的,在這種情況下,應當拒絕拍攝,或是在保留到理想的扮演者有空的時候再拍攝。最好是不拍,也比拍了一部影片,卻歪曲了它的思想好。”梁贊諾夫談到這里時,舉了一個例子,他拍英雄喜劇片《西拉諾·德·貝熱拉克》,請了一位非職業演員——詩人來扮演劇中的法國詩人,演得非常成功,讓導演都著迷了,但有關當局卻反對,梁贊諾夫堅持己見,只得停拍。“我一點也不后悔,我這一次行動如此堅決和百折不回。”
每次拍攝都意味著要克服幾十個已經預見到和未預見到的困難。一部影片往往不是由于順應了各種情勢,而是由于違反了各種情勢才誕生的。所以“毅力、頑強精神、善于達到目的——所有這些都是電影導演的最重要的品質”。梁贊諾夫談到這一點時舉了這樣的例子:
為了拍攝需要三十輛坦克,但卻只來了七輛。攝制組的劇務不能保證所需要的坦克數量。導演怎么辦呢?因為那個場面恰恰是靠宏觀規模取勝的,需要表現進攻的強大威力。如果鏡頭里只有少量坦克,那場戲就會失敗,進攻將不是威力強大的,而是軟強無力的,場面的意義就會喪失。意志薄弱的人就會不抱希望,也不取消拍攝。他沒有力量反抗,于是他明知會損害影片,卻仍然用七輛坦克代替三十輛拍攝了那個場面。這種做法是典型的妥協。如果影片里只有一處妥協,還無傷大雅,而如果導演作出一系列妥協,那結果就糟透了。但是昧良心的第一次妥協往往產生第二次、第三次,接著便象雪崩那樣放棄立場。
可惜,影片拍攝中的“雪崩”現象太多了。
上一篇:火藥及使用
下一篇:狡兔三窟掙扎圖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