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在外交上的失誤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簡稱總理衙門、總署或譯署,是清政府于1861年設立的外交性質機構。它總攬了清政府外交及財政、軍事、教育、礦務、交通等方面的涉外事務大權。在官員設置上,它以總理大臣為首,下設總辦章京、幫辦章京、章京、額外章京數十人,負責處理日常事務。如恭親王奕訢就擔任過較長時間的總理大臣,大學士桂良、戶部侍郎文祥等都兼管過該機構的事務。
由于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對西方社會狀況所知甚少和重用洋人,因而使中國在對外交涉中吃了不少大虧。如1864年中俄訂立《勘分西北界約記》時,沙俄在以不平等的《北京條約》為依據的同時,忽而堅持按照對俄國有利的俄文本解釋沙賓達巴哈界碑的國境線向西南劃,忽而又堅持按照對俄國有利的中文本解釋“常駐卡倫”(卡倫即哨所)為固定的卡倫,要求拆除“前線卡倫”和“外線卡倫”,國境線按“常駐卡倫”劃分。由于清廷外交官員不懂俄文和缺乏談判經驗,遂被沙俄欺騙,使中國白白喪失了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四十四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又如,1863年,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委任英國人赫德為總稅務司,使赫德不僅在財政上操縱清廷,而且直接干涉中國的內政和外交。1885年的《中法巴黎草約》、1887年的《中葡會議草約》等,都是在赫德的操縱下簽訂的,而這一切卻得到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支持和默許。再如,1868年美國駐華公使蒲安臣即將離任回國,而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卻奏準皇帝,委派蒲安臣為辦理中外交涉事務大臣,遂于1868年7月28日,在華盛頓與其昔日的上司、美國國務卿西華德談判,簽訂了不平等的《中美續增條約》,為美國打開了擴大掠賣華工和進一步對中國進行文化侵略的道路。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在外交上的上述種種失誤,使中國蒙受了并非不可避免的損失。今天我們要從中汲取的教訓是:中國人應該了解國際社會,應該自強自尊,只有這樣才能在對外交涉中不吃虧,不上當。
上一篇:怎能如此教育孩子!
下一篇:愚昧落后遺笑遺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