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經濟文化·錢莊
中國明代中期以后出現的一種金融業組織。起源于銀錢兌換,稱錢店。其后逐漸發展為代理存放款項和匯兌。至清代乾隆年間,上海錢莊已具有相當規模,北京、天津、沈陽、濟南、鄭州等地也有較大發展,稱為銀號,性質與錢莊同,徐州、漢口、重慶、成都等地則是銀號與錢莊并稱,長江流域及東南各大城市則稱錢莊,發展很快。鴉片戰爭以后,上海成為中國內外貿易中心,錢莊發展更為迅速,但由于資本力量不同,有匯劃莊(或稱大同行)和非匯劃莊(或稱小同行)的區別。匯劃莊資本雄厚,加入錢業總公所,享有發行銀票、錢票和代收票據的權利,辦理存放款、貼現以及簽發莊票匯票等業務。非匯劃莊又分為元、亨、利、貞四種號莊,資本薄弱,不能參加錢業總公所,只做金融往來收解,并轉托匯劃莊代為辦理。一般所稱錢莊多指匯劃莊,它在錢業中居主導地位。早期錢莊一般都是獨資或合伙經營,不設分支機構。鴉片戰爭以后,中國商人在為洋行推銷洋貨、收購土特產品時,經常使用錢莊簽發的莊票,外國銀行則通過買辦媒介,收取莊票作為抵押,這樣,銀莊便具有了買辦特征。錢莊的放款對象主要是商業行號。每年絲、茶、糖、棉、麻、煙上市季節,銀莊都要為這些經營行業貸放大量資金。19世紀90年代后,隨著工業的發展,錢莊也逐漸放貸款給工業企業。至民國以后,銀行業興起,錢莊的地位為銀行取代,日趨衰退。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外交文化·鑒真東渡日本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鐵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