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輿櫬出關的遺憾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湖南湘陰人,晚清封疆大使和愛國主義者。他在捍衛中國的領土和主權,維護國家的統一,抵御外侮方面,做出過杰出的貢獻。
1865年,中亞浩罕國軍官阿古柏入侵我國南疆,強占了天山南北大片領土,建立了“哲得沙爾”反動政權。已侵占我國大片領土的沙俄看到又有機可乘,便于1871年入侵我國伊犁地區,從此該地區的各族人民便生活在沙俄的鐵蹄之下。面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擴張,清廷統治集團內部形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以李鴻章為代表的一方,主張放棄新疆,集中財力以充海防之餉;以左宗棠為代表的一方,則力主收復新疆,認為此時如停兵節餉,無異于自撤藩籬,后果必然是我退一寸,敵進一尺。由于左宗棠的主張有利于維護國家的統一和領土的完整,受到輿論的擁護,所以清廷采納了他的意見,并任命他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
左宗棠從1876年夏至1878年初,在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摧毀了以南疆為巢穴的阿古柏反動政權,天山南北除伊犁地區外,均告收復。沙俄侵占伊犁之初,曾虛偽的宣稱:待清軍肅清關內外,收復烏魯木齊、瑪納斯各城后,將交還所占伊犁。但是,當清軍果真在天山南北大捷后,沙俄便自食其言,拒不交還伊犁了。為此,清廷于1878年派崇厚出使俄國,談判收回伊犁問題。不料崇厚在沙俄的脅迫下,竟擅自簽訂了以喪失大片領土和賠款五百萬盧布的代價,換回幾座空城的《交還伊犁條約》。這一喪權辱國的條約,受到輿論的強烈譴責。為了挽回局勢,左宗棠提出“先之以議論”,“決之以戰陣”的方針,并希望拼力一戰,從沙俄手中收復全部失地。清廷迫于輿論壓力,將崇厚治罪,改派曾紀澤赴俄談判。同時也命左宗棠統籌軍事,做與沙俄開仗之準備。
1880年5月26日,左宗棠不顧自己年老體衰,繼馬、步各軍之后,毅然率領親軍一千多人離開肅州(今甘肅酒泉)大營,出嘉峪關向哈密進發。同時,為了表示抗俄決心,他“舁梓以行”(抬著棺材前進),做了和侵略者拚死決戰的準備。歷經艱難的行軍,左宗棠于6月15日到達哈密,受到當地各族人民的熱烈歡迎。他不顧旅途疲勞,立即著手部署軍事,很快便做好了驅逐侵略者,收復伊犁的各種準備,只待清廷最后下達兵發伊犁的命令。
然而,令左宗棠極為失望和痛心的是,8月29日,他收到了召他回京的“六百里加急”廷旨。原來清廷在李鴻章的左右下,又決定于談判中對沙俄妥協,為了壓抑主戰派的斗志,降旨調左宗棠回京。1881年2月24日,左宗棠由哈密長途跋涉到達北京,而這天恰好是中俄《伊犁條約》簽字的日子。這一條約雖較崇厚所簽《交還伊犁條約》有利一些,但仍然是一個不平等條約。所以左宗棠痛切地說:不料和議竟如此結局,言之腐心。
左宗棠輿梓出關,何等悲壯!但結局卻是抗俄大計付諸東流。這完全是清廷腐敗無能的政治造成的。
上一篇:左右政局的奧斯曼土耳其禁衛軍
下一篇:幼童赴美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