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左”傾盲動主義的教訓
瞿秋白,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無產階級文學運動的奠基者,中國共產黨早期主要領導人。
1927年,在大革命失敗后的緊急關頭,中共召開了“八七會議”,會議批判了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路線,提出進行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的正確主張。瞿秋白在會上當選為臨時中央政治局委員,會后,為中共中央負責人,主持中央工作,其間犯了“左”傾盲動主義錯誤。其主要觀點是:
一、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界限,鼓吹中國革命是所謂“不間斷性的革命”。認為:“中國革命進展的過程中決沒有民權革命自告一段落的局勢”,“必然要超越民權主義的范圍”、“而急轉直下的進于社會主義的道路”;企圖在完成民主革命的同時實現社會主義的任務,盲目地鼓吹“‘一次革命’直達社會主義”。
二、過分夸大敵人統治危機和革命力量的發展,拒絕承認大革命失敗后革命處于低潮。認為“敵人的屠殺進攻,不但還不是革命的潰敗,反而證明革命潮流之高漲”,“各地農民暴動的繼續爆發以及城市工人中斗爭的日益劇烈,顯然有匯合而為總暴動的趨勢”,“現在全中國的狀況,是直接革命的形勢”,工農群眾的起義有一舉“推翻軍閥豪紳資產階級統治之趨勢”。
三、堅持“城市中心論”,認為“城市工人暴動”是“革命勝利的關鍵”,“黨的責任是努力領導工人日常斗爭,發展廣大群眾的革命高漲,組織暴動,領導他們到武裝暴動,使暴動的城市能成為自發的農民暴動的中心及指導者”。
盲動主義者從上述觀點出發,不但不去組織有秩序的退卻,反而不顧敵強我弱的情況,主張冒險,并制定了在上海、天津、武漢等大城市舉行總罷工,大暴動的計劃,命令少數黨員少數群眾組織毫無勝利希望的地方起義,使黨的組織和革命力量遭到嚴重破壞和損失。
為了推行“左”傾盲動主義路線,盲動主義在組織上實行宗派主義和懲辦主義的政策,濫用組織紀律,無理地處分了領導南昌起義的前委、秋收起主的前委和湖南省委以及領導廣州起義的廣東省委。
瞿秋白的“左”傾盲動主義,一開始就引起毛澤東和在白區工作的許多同志的正確批評,并在實際工作中招致了許多損失,因而到1928年初,在許多地方已經停止執行。1928年2月,共產國際第九次執委擴大會議通過關于《中國問題議決案》,批評了瞿秋白“左”傾盲動主義者對革命性質、革命形勢等問題的錯誤估計和錯誤策略。這樣,到1928年四月,瞿秋白“左”傾盲動主義在全國范圍的實際工作中基本上結束了。
上一篇:盛況難再小梨園
下一篇: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的形式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