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建議不被重視西西伯利亞油田開發晚二十年
俄羅斯的西西伯利亞含油氣地區總面積達250萬平方公里,從50年代初期發現至今僅40年時光。現今已有大小油氣田200余個,已成為世界上引人注目的重要的油氣產區。它在80年代,曾以年產3億多噸石油和1600億立方米天然氣而聞名于世。
早在1932年,已故的原蘇聯古勃金院士便指出:烏拉爾山脈東麓的西西伯利亞地區的地下,有含油氣的可能。但當時并未引起重視。兩年后,由于在庫茲涅茨克附近找到了瀝青,人們才于當年進行地面油氣調查,費時較久但收效甚微,加之氣候條件惡劣,遂有放棄之議。衛國戰爭期間,由于集中力量進行第二巴庫的油氣勘探,西西伯利亞地區的油氣勘探仍處于停頓狀態。直到第二次大戰后的經濟恢復期間,才有條件顧及西西伯利亞地區。
1953年9月首次在鄂畢河下游的別列佐夫村進行對系統的勘探后選擇的井位試鉆。一舉成功,當鉆到天然氣層時,引起氣體突然上噴,竟高達200余米,巨大的氣流使鉆桿扭成“麻花”,并上拋空中亦達百余米。這里值得提出的是,原蘇聯有關部門為了宣傳其油氣勘探重大成就時,曾于1947年拍攝《西伯利亞的故事》一片,片中曾出現過井架林立、原油噴涌的鏡頭,顯然是移花接木、藝術加工的手法,這種情景至少要后推6—7年才能實現(到1954年西西伯利亞的托木斯克鉆出原油整好7年)。1959年于秋明地區找到了具工業價值的油田,其后年年都有新的發現。到了1972年其產量僅次于第二巴庫,居亞軍地位。五年后即1977年便登上冠軍寶座。
上一篇:專制主義者井伊直弼的下場
下一篇:專橫和濫用權力的約翰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