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化·宗教·回教
又稱伊斯蘭教。7世紀由穆罕默德(570—632)創立于阿拉伯半島。后成為阿拉伯國教。唐高宗永徽二年(651)沿絲綢之路傳入長安,并在城中建立禮拜寺。唐玄宗時,戶部員外郎王文共曾撰寫回教碑。唐朝與大食國官方往來密切,從初唐高宗到中唐德宗148年間(651—798),史書明確記載大食遣使至唐達三十七次之多。安史之亂(755—763)中,唐朝曾借大食西域之兵二十萬,這些士兵曾客入長安,其中一部分定居下來。史書明確記載德宗貞元三年(781)“胡客留長安久者或四十余年,皆有妻子,買田宅,舉質取利,安居不欲歸,命檢括有田宅者,凡得四千人。”(《資治通鑒》)唐代大量客居長安的大食人中必有大量穆斯林,他們與當地漢人同處共榮,成為回教在三秦的重要社會基礎。元代大量回民移入西安。現存西安大學習巷清真寺的一方碑石記敘明初鄭和下西洋時,曾在西安回民中物色通曉阿拉伯文字的翻譯人員。可見元明陜西回民已頗具群體實力,并保持著較深厚的阿拉伯文化與宗教傳統。現存西安化覺巷清真寺是陜西最大的清真寺,也是我國伊斯蘭教寺院中,年代較早、規模較大、保存較完整的寺院之一。據寺內《創建清真寺碑記》載,該寺為天寶四年(742),由唐玄宗敕令創建,宋、元、明、清不斷增制。現存建筑多屬明代。寺院占地一萬二千多平方米,前后共分四進院落。主體建筑為前后大殿、省心樓、鳳凰亭、朝陽殿,合稱五鳳朝陽殿。大殿可容千余人同時禮拜。寺院氣魄之雄偉、設計之精巧、工程之浩繁,令人感嘆不已。
上一篇:巴蜀文化
下一篇:寧夏文化·民族之邦風采異·回族傳統工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