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厲公功虧一簣
春秋時期,東遷的周天子雖然表面上仍是天下宗主,但實質(zhì)上已失去了宗主的地位,威望、權(quán)勢一落千丈。在王室衰微的情況下,那些實力雄厚的諸侯,紛紛爭做霸主,“挾天子以令諸侯,”第一位霸主就是齊桓公。但首先做“挾天子以令諸侯”嘗試的卻是鄭國,只是功虧一簣,痛失稱霸的時機。
在西周末、春秋初,與王室關(guān)系最密切的諸侯國就是鄭。鄭桓公曾任幽王朝的司徒,掌管民政大事,為保衛(wèi)幽王出逃被犬戎殺死。桓公之子鄭武公也有功于王室,護送周平王東遷,成為王室的卿士,兒子鄭莊公又繼承該職,鄭國三代掌握王室大權(quán)。在王室衰微的情況下,鄭莊公利用在王室掌權(quán)的有利時機,開始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嘗試。
鄭莊公首先在繻葛之戰(zhàn)中大敗王師,使周天子的威風掃地。此后又打敗衛(wèi)國、宋國、蔡國和北狄。鄭國在軍事上的勝利,使它的聲威大振,不但宋、衛(wèi)歸服,就連齊、魯一類的大國也聽其指揮,很象是諸侯的霸主了。可就在這關(guān)鍵的時候,鄭莊公于公元前701年死去,諸公子展開了爭奪君位的斗爭,一時無暇外顧。
祭仲是鄭國掌權(quán)的大夫,鄭莊公死后,他先立太子忽為君,后在宋國的逼迫下,又立公子突(其母為宋國雍氏之女)為君,這就是鄭厲公。在諸公子中,厲公是最有才能、有作為的一位。早在公元前714年鄭與北狄交戰(zhàn)時,鄭莊公擔心北狄的步卒穿入鄭軍的車隊中難以對付,公子突就針對狄人打仗“勝不相讓,敗不相救”的特點,提出了一個戰(zhàn)法;將鄭軍分段埋伏,然后派一支輕卒假敗,以誘敵深入埋伏區(qū),然后將其截為兩段,前后夾擊,結(jié)果全殲敵人。
祭仲因擁立厲公,所以擅政專權(quán),對此厲公既憂慮又不滿,就秘密派祭仲的女婿雍糾以設(shè)宴為名,尋機殺掉祭仲,雍糾的妻子知道后告訴了父親,祭仲先下手殺死了雍糾。厲公又氣又悔,說雍糾“密謀告訴老婆,死也應(yīng)該!”無奈,只得逃到鄭國邊地櫟邑,這一年是公元前697年。鄭厲公流亡在櫟十八年,這期間鄭昭公和子儀先后在鄭國當政,直到公元前680年厲公才通過子儀的大夫付瑕殺子儀父子,返國都復君位。而這時齊桓公已當政六年,天下的形勢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對鄭厲公爭霸已很不利。
公元前675年,周王室發(fā)生叛亂,王子頹在五位大夫及衛(wèi)國的支持幫助下,將周惠王趕出王都,自立為周王。鄭厲公立即抓住這個時機,舉起“勤王”的旗幟,出面調(diào)解王室之亂,沒有成功,就把周惠王暫先安置在他曾流亡居住十八年的居地櫟邑,第二年乘王子頹一伙飲酒慶功之時,聯(lián)合虢公進兵王都,殺死王子頹一伙,把周惠王迎回王都。為了感謝厲公,周惠王把虎牢以東的地方賞賜給鄭國。正當鄭厲公可以“勤王”之功稱霸諸侯之時,不幸于當年五月死去了,致使齊桓公順利獲得了霸主之位。
鄭厲公平定王室之亂,護送周惠王返國,其功德不亞于后來的晉文公,但卻功虧一簣,霸業(yè)未成,他的遺憾在于當初用人不當,謀事不密,想除權(quán)臣,卻反為權(quán)臣所制,不得不流亡十八年,喪失了寶貴的歲月年華,僅差一步?jīng)]有登上諸侯霸主的寶座。
上一篇:鄭俠的《流民圖》不知去向
下一篇:鄭和下西洋與地理大發(fā)現(xiàn)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