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歷史評價(jià)與正史事跡,《孟浩然》人物故事小傳
孟浩然(公元689—約740年)字浩然,唐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世稱“孟襄陽”。早年隱居鹿門山,后游長安,應(yīng)進(jìn)士不第。曾為荊州從事,患疽卒。善詩,與王維齊名。所作以山水田園的隱逸生活為主,為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作家。風(fēng)格清曠沖淡,富有超然自得之趣。有《孟浩然集》。
[正 史]
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陽人。少好節(jié)義,喜振人患難,隱鹿門山。年四十,乃游京師。嘗于太學(xué)賦詩,一座嗟伏,無敢抗。張九齡、王維雅稱道之。維私邀入內(nèi)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于床下,維以實(shí)對,帝喜曰:“朕聞其人而未見也,何懼而匿?”詔浩然出。帝問其詩,浩然再拜,自誦所為,至“不才明主棄”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采訪使韓朝宗約浩然偕至京師,欲薦諸朝。會故人至,劇飲歡甚,或曰:“君與韓公有期。”浩然叱曰:“業(yè)①已飲,遑恤他②!”卒不赴。朝宗怒,辭行,浩然不悔也。張九齡為荊州,辟置于府,府罷。開元末,病疽背卒。
后樊澤為節(jié)度使,時(shí)浩然墓庳壞,符載以箋叩澤曰:“故處士孟浩然,文質(zhì)杰美,殞落歲久,門裔陵遲,丘隴頹沒,永懷若人③,行路慨然。前公欲更筑大墓,闔州鄉(xiāng)紳,聞風(fēng)竦動。而今外迫軍旅,內(nèi)勞賓客,牽耗歲時(shí),或有未遑。誠令好事者乘而有之,負(fù)公夙志矣。”澤乃更為刻碑鳳林山南,封寵其墓。
初,王維過郢州,畫浩然像于刺史亭,因曰浩然亭。咸通中,刺史鄭諴謂賢者名不可斥,更署曰孟亭。
開元、天寶間,同知名者王昌齡、崔顥,皆位不顯。
《新唐書·孟浩然傳》卷二○三
[注 釋]
①業(yè):既,已。②遑恤他:哪里還顧及別的事情。③若人:此人。
上一篇:《孟昶妻周氏》歷史評價(jià)與正史事跡,《孟昶妻周氏》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宋孝宗皇后夏氏》歷史評價(jià)與正史事跡,《宋孝宗皇后夏氏》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