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赫三秦魂·西安之旅·樓觀臺·洞天之冠
樓觀臺位于周至縣東南15公里樓觀鎮終南山北麓。這里依山帶水,古木蔥郁,風景秀麗。《古樓觀臺志》稱:“關中河山百二,以終南為最勝,終南千峰聳翠,以樓觀臺為最名。”樓觀臺相傳為老子著《道德經》之處。
相傳早在周穆王時,崇神拜仙的穆天子曾游歷于此,在半山腰營建了“樓宮觀”。秦始皇、漢武帝也曾在此建宮立祠,企求追尋仙蹤,成仙長生。漢順帝時,巴蜀的張道陵創立道派,以《道德經》為主要經典,奉老子為教主,傳為老子著《道德經》講“道德經五千言”的古樓觀就自然成為道教圣地,成了道教在北方的活動中心。道教史上稱它為“仙都”、“洞天之冠”、“天下第一福地”。
古樓觀在唐、宋、元時最為興盛。唐代皇帝姓李,老子姓李名耳,所以老子被尊為李唐先祖。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十月,曾親自“謁樓觀老子祠”,并改樓觀宮為宗圣宮,唐玄宗時又把宗圣宮改名為“宗圣觀”。由書法家歐陽詢所書“大唐修建宗圣觀碑”至今仍保存完好。宋真宗時,按宮殿樣式修建玉清昭應宮。金代,樓觀臺為兵災毀壞,元代初年又進行了大規模重修,更名“宗圣宮”。
明清之際,樓觀幾經興衰。到清末,唯余殘垣斷壁,其中心便上移到“說經臺”,從此古樓觀便被稱為樓觀臺了。
老子西游著《道德經》
相傳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周大夫函谷關令尹喜,就在這里結草為樓,觀測天象氣數,因為是用于觀望的草樓,人們便稱之為草樓觀。據說道教建筑稱為“觀”即從此開始。一日,尹喜上草樓觀星,看到紫氣東來,知道一定有圣人要來。函谷關是東方諸國入秦的必經關口,他便要求擔任函谷關令。不久,老子果然騎著青牛而來。草樓因此也被改名為“紫云樓”。尹喜迎老子到草樓,以弟子之禮,請老子講學著書,老子在此著《道德經》五千言。
樓觀臺有多處老子遺跡。相傳老子在樓觀臺住了下來,在說經臺著講《道德經》,煉丹修身,教化弟子徐甲,死后也葬在這里,說經臺西4公里有老子墓。
說經臺與化女泉
說經臺位于樓觀臺南一個海拔600米、清泉環繞、竹林幽幽的臺地上,也叫授經臺,為紀念老子講經而建。山門朝南,山門上有書畫家石魯寫的“說經臺”三字。門內兩旁分立四通《道德經》石碑。山頂平臺即說經臺,上有“老子祠”,祠內塑有老子及弟子徐甲、尹喜像,老子手執“如意”,神態安祥,徐甲站立一旁,尹喜跪在右方。“老子祠”大殿后是藏經閣,內藏各種版本的《道德經》和研究、注釋《道德經》的典籍詩文。
在“說經臺”西1公里處,有化女泉。相傳老子的弟子徐甲本為一堆白骨,老子用“聚形符”將其點化為人形。在樓觀臺時,老子想考驗一下徐甲學道的誠心。老子插杖于地,用七香草化為一美女,徐甲見了美女,頓時心旌搖動,把老師的教導忘得一干二凈。老子見了大為生氣,收回“聚形符”,徐甲又復原為一堆枯骨。后經尹喜說情,才還了徐甲肉身。老子拔杖離去,插杖處涌出兩股清泉,即為化女泉。老子祠內的一組塑像即以此為題。后來徐甲痛改前非,潛心學道,終于得道成仙,被尊為“白骨真人”。
系牛柏與上善池
“說經臺”北2公里處是一片平疇沃野,唐宗圣宮遺址即在這一帶。這里有九棵參天古樹,其中有一株名系牛柏,相傳當年老子東來所騎青牛即系在此樹上。元代,古柏朽倒,在原處另植了一棵。至今已有七百余年。據《古樓觀臺志》記載,元至元十五年(1278),安西王曾派人在系牛柏下置一石牛,以示當年遺跡。
樓觀臺東西各有一座六棱形八卦頂的飛角涼亭。西亭下有一口八卦狀水池,名“上善池”。
相傳元代至元年間(1264—1294),陜西關中遭瘟疫,周至一帶人畜死亡無數。太上老君(老子)夢中指點樓觀臺監院張致堅,謂山門前石板下有神水,可治瘟疫。張致堅命人撬開石板,果然得到一泓清泉,泉水治愈了周圍許多病人。當時任翰林院學士的書法家趙孟頫來此聽到這個故事,感觸良多。《道德經》第八章有“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乎道”的話,意思是說: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樣,水善于幫助萬物卻不與萬物相爭,它停留在眾人所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水最接近道。趙孟頫取其意,寫“上善池”三字,后勒字于石,豎在池旁。
另外,樓觀臺內還遺有劉合俞衣缽塔。塔本屬佛教建筑,到了明清時期,佛道合流,也有一些道人建塔。道教塔只是作為紀念,或埋存衣缽。劉合俞衣缽塔為樓觀臺僅存的一座塔,內埋劉合俞道士生前用過的衣缽。此塔為磚砌實心,三層,高約9米,塔體細長。塔形仿佛塔,只是把佛塔的主要部分塔剎加以改造,沒有蓮座,不用相輪、寶蓋之類,而用瓜棱做頂,塔身四周也沒有佛塔常有的繁復裝飾,樸實無華。
上一篇:悠悠吳越曲·蘇州之旅·宜興·洞天世界神工開
下一篇:灼灼閩粵花·廈門之旅·鼓浪嶼·海上花園音樂之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