皓日中天—獨尊地位的確立·兩漢經學·兩漢的讖緯之術
漢代重視儒家思想,經學興盛。但漢儒受鄒衍陰陽五行學說影響,社會上陰陽災異之說十分流行,到了哀、平之世,讖緯更加泛濫,逐漸成為兩漢經學的一大特色。
讖或讖語,是預示人間吉兇禍福的啟示或隱言,主要內容是政治性的。緯則是相對于經而言的。經為直線,緯為橫線,緯書是對經書的解釋。緯書有廣狹義兩種,廣義的緯書是混讖及其他術數之書;狹義的緯書則指《詩》、《尚書》、《禮》、《樂》、《易》、《春秋》、《孝經》七緯而說,七緯的名稱如下:
詩緯:《含神霧》、《汛歷樞》、《推度災》。
尚書緯:《璇璣鈴》、《考靈曜》、《刑德放》、《帝命驗》、《運期授》、《帝驗期》、《五行傳》、《尚書中候》。
禮緯:《含文嘉》、《稽命徵》、《斗威儀》、
樂緯:《動聲儀》、《稽曜嘉》、《葉圖微》。
易緯:《乾坤鑿度》、《乾鑿度》、《稽覽圖》、《辨終備》、《通卦驗》、《乾元序制記》、《是類謀》、《坤靈圖》。
春秋緯:《文耀鉤》、《運斗樞》、《感精符》、《合誠符》、《考異郵》、《保乾圖》、《漢含孳》、《佐助期》、《握誠圖》、《潛潭巴》、《說題解》、《演孔圖》、《元命苞》、《命歷序》、《春秋內事》。
孝經緯:《援神契》、《鉤命決》、《中契》、《左契右契》、《內事圖》、《威嬉拒》、《雌雄圖》、《左右握》。
緯書的名稱都很怪異,大概是為增加其神秘性。
緯讖之說,興起于哀平之世,盛行于東漢,兩漢之間的王莽則利用手中權力,制造符命,對讖緯的發展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西漢董仲舒用神學來解釋經義,著重發揮符命和災異的思想。符命說論證了大一統的君主專制政體的合理性,災異則是為了適當限制君權,企圖調和君主專制政體的各種矛盾。王莽為推行改制,也利用了這兩種思想。如果沒有災異的思想來大肆宣傳“漢歷中衰”,王莽的改制就缺乏依據;如果沒有符命的思想來頌揚王莽受到上帝的垂愛,他的篡權便缺乏神學依據。于是他大力扶持災異和符命說,對讖緯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據《漢書·王莽傳》記載,平帝元始元年,王莽“風益州令塞外蠻夷獻白雉”,被封為安漢公。元始四年,“征天下通一藝教授十一人以上,及有逸《禮》、古《書》、《毛詩》、《周官》、《爾雅》、天文、圖讖、鐘律、月令、兵法、《史篇》文學,通知其意者,皆詣公車”。這是讖緯正式得到朝廷的承認,取得和今文經學、古文經學并立的地位。
《后漢書·儒林傳》描述王莽末年天下大亂,經學大受摧殘:“昔王莽、更始之亂,天下散亂,禮樂紛崩,典文殘落。……四方學士多懷協圖書,遁逃林藪。”相反,各政治勢力卻大力扶持讖緯,使讖緯思想得到巨大發展。
光武帝“宣布圖讖于天下”。他認為自己的受命符是《赤伏符》:“劉秀發兵捕不道,四方云集龍斗野,四七之際火為主。”(《后漢書·光武帝紀》)也就是說,劉秀繼承了漢代火德的正統,應于“四七之際”即從漢高祖算起至光武帝二百八十年當運。
光武以后的明、章兩代繼續提倡讖緯,于是讖緯發展成為風靡一時的學問,臻于極盛。《后漢書·張衡傳》說:“初,光武善讖,及顯宗、肅宗因祖述焉。自中興之后,儒者爭學圖讖,兼復附以妖言。”圖讖的勢力在東漢初期盛極一時,一批善于迎合統治階級愛好的經學家力求把它滲透到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中去。讖緯逐漸從政治性的預言或隱語轉變為“以緯證經”的學術方法了。當時許多經學家兼治讖緯,并以讖緯來輔助授經,比如學者姜肱:“博通五經,兼明星緯,士之遠來就學者,三千余人。”(《后漢書·姜肱傳》)景鸞:“少隨師學經,能理齊《詩》、施氏《易》,兼受河洛圖緯。”(《后漢書·景鸞傳》)。
讖緯在白虎觀會以前雖然勢力很大,但還沒有五經那樣崇高的地位。到了白虎觀議經時,就開始大量引緯書來作為論辯的根據,例如論“諸侯襲爵”就引《尚書中候》,論“三綱六藝”引《禮含文嘉》,論“閏月”引“讖曰”,共有數十處之多。在這樣隆重的御前學術會上,把緯書提高到合法地位,利用政治力量、法定程序來肯定緯書法典化,緯書被提高到和經學同等神圣的地位。
盡管緯書被抬到與經書等同的地位,但緯書與經書的差別仍然相當大,大致可以歸結為七個方面:
(1)經書是古代歷史文獻;緯書則雜糅和編造了很多神話和傳說;
(2)經書是孔子編輯、整理的教科書,緯書則是方士化的儒生編造的神學秘典;
(3)經書中孔子是導師,是圣人,緯書中孔子是圣人而且是神人;
(4)經書中記孔子不語怪力亂神,不知則缺,緯書則記神話怪離之說,說孔子無所不知,無所不曉;
王充塑像
(5)經書語言明晰,以歷史為根據和借鑒,緯書則詭為隱語,預示當前及未來的隱語;
(6)經者正也,經書為儒者的正宗思想,緯以附經,七緯為儒教神學異端;
(7)經為史學哲學,讖緯為神學宗教。這是鐘肇鵬《讖緯略論》總結的。
正因為緯書與經書有如此的巨大區別,歷來被視為經學的旁支,在儒家思想發展史上不占主要地位。雖然如此,緯書對兩漢經學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所以,研究兩漢經學,絕不能忽略讖緯的作用。
上一篇:宋明理學·定名緣起·兩宋的所謂“道學”
下一篇:皓日中天—獨尊地位的確立·兩漢經學·兩漢經學的異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