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墨名家程君房、方于魯之爭
明代,徽州地區文房用具的制作極其發達,筆、墨、紙硯各業興旺,出現了許多能工巧匠,制墨業大軍亦浩浩蕩蕩,人才濟濟,其中名家不乏其人,程君房、方于魯就是兩位佼佼者。
程君房,字又博,別署還樸齋,寶墨齋,萬歷年間安徽歙縣人。他在總結前人制墨經驗的基礎上,精心調配墨的原料中膠與煙的比例,制作出的墨堅而可磨,色艷而不滯筆,有“堅而有光,黝而能潤,舐筆不膠,入紙不暈”之譽。方于魯,初名大滶,后以字行,改字建元,萬歷年間歙縣巖寺人,通曉文墨,能作詩,他的墨不僅內在質量好,而且外觀優益,最著名的是畫彩墨,通體漆衣,加以敷彩,把色澤單調的黑色墨彩繪得光彩耀人,增強了墨的美術性、觀賞性。
有關程、方之爭,明代麻三衡《墨志》、沈德符《飛鳧語略》以及清代一些書籍均有記載,大致為方于魯初在程君房家協助程君房制墨,深得其法,后在程君房的經濟援助下,方于魯自己獨立門戶,開設墨店,改善經營,在制墨業中占有一席之地,成為程君房的競爭對手。程君房為此懷恨在心、認為方于魯忘恩負義,二人在墨業中角遂,為了戰勝對手,于墨的原料、制作、圖案均予改進和提高,并相繼出版了兩套帶有廣告性質的《方氏墨譜》、《程氏墨苑》,成為兩套杰出的版畫巨著。后程君房因殺人罪被捕入獄,方于魯亦有從中作梗之嫌。
程、方之爭,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他兩人所處的嘉靖、萬歷時代,正是從十六世紀至十七世紀初,中國歷史上資本主義崩芽最顯著的階段,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必然導致為爭奪商品市場而產生的競爭。程方之爭帶有資本主義商業競爭色彩,這種競爭,一方面推動了當時制墨業的發展,不僅相繼出現了許多墨店,也編印出版了許多墨譜,墨的質量也有所提高。另一方面,資本主義競爭也有陰暗的一面,為了達到高人一籌,會使出各種卑劣手段,這是資本主義以強凌弱,爾虞我詐、貪婪罔極的丑惡本質。程、方中最終總有一方殘敗而走上絕路,傷害了兩位制墨家的情誼。
上一篇:偵察不細·登陸受挫
下一篇:只因一文錢客死店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