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王維》人物故事小傳
王維(公元701—761年)字摩詰,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后遷居蒲州(今山西永濟縣)。進士。官至給事中。安史亂后,因受偽官而遭貶,后又官尚書右丞,故人稱“王右丞”。晚年隱居藍田輞川。精通音律,工于丹青。又能詩,多寫田園山水,為唐代山水田園詩人的代表。有《王右丞集》。傳世畫跡有《雪溪圖》、《寫濟南伏生象》。
〔正 史〕
王維字摩詰,太原祁人,父處廉,終汾州司馬,徙家于蒲,遂為河東人。維開元九年進士擢第。事母崔氏以孝聞。與弟縉具有俊才,博學多藝亦齊名,閨門友悌,多士推之。歷右拾遺、監察御史、左補闕、庫部郎中。居母喪,柴毀骨立,殆不勝喪。服闋,拜吏部郎中。天寶末,為給事中。
祿山陷兩都,玄宗出幸,維扈從不及,為賊所得。維服藥取痢,偽稱瘖病。祿山素憐之,遣人迎置洛陽,拘于普施寺,迫以偽署。祿山宴其徒于凝碧官,其樂工皆梨園弟子、教坊工人。維聞之悲惻,潛為詩曰:“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宮里,凝碧池頭奏管弦。”賊平,陷賊官三等定罪。維以《凝碧詩》聞于行在,肅宗嘉之,會縉請削己刑部侍郎以贖兄罪,特宥之,責授太子中允。乾元中,遷太子中庶子、中書舍人,復拜給事中,轉尚書右丞。
維以詩名盛于開元、天寶間,昆仲宦游兩都,凡諸王附馬豪右貴勢之門,無不拂席迎之,寧王、薛王待之如師友。維尤長五言詩。書畫特臻其妙,筆蹤措思①,參于造化②,而創意經圖,即有所缺,如山水平遠,云峰石色,絕跡天機,非繪者之所及也。人有得《奏樂圖》,不知其名,維視之曰:“《霓裳》第三疊第一拍也。”好事者集樂工按之,一無差,咸服其精思。
維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葷血,晚年長齋,不衣文采。得宋之問藍田別墅,在輞口,輞水周于舍下,別漲竹洲花塢,與道友裴迪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嘗聚其田園所為詩,號《輞川集》。在京師日飯十數名僧,以玄談為樂。齋中無所有,唯茶鐺、藥臼、經案、繩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獨坐,以禪誦為事。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絕塵累。乾元二年七月卒。臨終之際,以縉在鳳翔,忽索筆作別縉書,又與平生親故作別書數幅,多敦厲朋友奉佛修心之旨,舍筆而絕。
代宗時,縉為宰相,代宗好文,常謂縉曰:“卿之伯氏,天寶中詩名冠代,朕嘗于諸王座聞其樂章。今有多少文集,卿可進來。”縉曰:“臣兄開元中詩百千余篇,天寶事后,十不存一。比于中外親故間相與編綴,都得四百余篇。”翌日上之,帝優詔褒賞。縉自有傳。
《舊唐書·王維傳》卷一九○
〔注 釋〕
①筆蹤措思:運筆構思。②參于造化:化育自然。參,加入。
[相關史料]
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蘇軾《東坡題跋》卷五
唐無李杜,摩詰便應首推。
賀裳《載酒園詩話》
能為詩而不能為文,即有文亦不及其詩。
洪亮吉《北江詩話》卷二
群賊因相與大會于凝碧池,宴偽官數十人,大陳御庫珍寶,羅列于前后。樂既作,梨園舊人不覺歔欷,相對泣下,群逆皆露刃持滿以脅之,而悲不能已。有樂工雷海清者,投樂器于地,西向慟哭。逆黨乃縛海清于戲馬殿,支解以示眾,聞之者莫不傷痛。王維時為賊拘于菩提寺中,聞之賦詩曰:“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更朝天。秋槐葉落空宮里,凝碧池頭奏管弦。”
鄭處海《明皇雜錄》
王維畫品妙絕,于山水平遠尤工。今昭國坊庾敬休屋壁有之。人有畫奏樂圖。維孰視而笑。或問其故,維曰:“此是《霓裳羽衣曲》第三疊第一拍。”好事者集樂工驗之,一無差謬。
李肇《唐國史補》
上一篇:《王獻之》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王獻之》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王老志》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王老志》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