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性格之變
袁紹字本初,今河南商水人。東漢末年軍閥割據稱雄,他的勢力發展最為突出,成為當時北方最強大的軍事集團。但在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戰中他卻被較之弱小的曹操擊敗,從此一蹶不振發病嘔血而亡,以致抱恨終身釀成千古之憾事。袁紹的興衰成敗給后人留下了深刻教訓。
袁紹的失敗剛愎自用不能不是其致命的弱點,關于這史家的觀點近乎一致。陳壽、范曄、司馬光都說袁紹之敗在于“性矜愎自高,短于從善。”
其實剛愎自用并非袁紹之本性。史載其早年“愛士慕名,賓客所歸,加傾心折節莫不爭赴其庭。”致使其周圍聚集了沮授、許攸、田豐等膽識之士及審配、文丑、顏良等剛勇之將。早年袁紹禮賢下士從善如流,他接受了逢紀的建議奪得冀州而有了立足之地。他又采納沮援之議數年之內占據了青幽冀并四州,成為實力最強大的軍事集團。使得漢獻帝(實則曹操)不得不承認其對四州的占有而拜之為大將軍,兼督四州。
197年后,袁紹自恃強大,頭昏腳飄,其性情變得驕橫狂妄自以為是,他多次拒絕謀士田豐沮授的正確主張。田豐說:“嗟乎,事去矣……惜哉!”沮授也嘆息說:“主驕將懨,軍之敗壞在此舉矣。”
200年,袁曹決戰于官渡,袁紹的驕狂發展到頂峰,他自以為必勝無疑,乃“令軍中各持三尺繩曹操誠禽,但當縛之。”關鍵時刻他又拒絕許攸張郃等人力諫,許攸深知其必敗無疑乃“去紹歸操”。
縱觀袁紹一生,他前期的強盛與之長于從善的良性是分不開的,但他未能堅持到底。本來197年占據四州是他繼續擴大戰果進而完成統一大業的契機,但前進的動力若不用以繼續前進,則會走向其反面——變成惰性力。終于袁紹在官渡之戰敗得不可收拾。其失敗告誡人們:任何條件下的驕妄,剛愎自用都是注定要失敗。
上一篇:袁崇煥誅毛文龍親痛仇快
下一篇:誘餌當前切莫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