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師厚》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潁州斤溝(在今安徽太和縣北)人。少事唐東南面副招討李罕之,以勇敢著稱,尤善騎射。中和四年(公元884年),罕之歸附于河東節(jié)度李克用;罕之選勁卒百人獻之,師厚在其中。后逃奔宣武節(jié)度使朱溫,為押班、曹州刺史。
天復三年(公元903年)七月,率兵攻王師范(平盧節(jié)度使王敬武之子,敬武死,師范為節(jié)度使),及至臨朐(屬今山東省),聲言將往密州(今諸城縣)。師范果來攻,師厚伏兵奮擊,殺萬余人,俘師范弟王師克。次日,萊州(今掖縣)兵五千救師范,師厚邀擊之,殺俘幾盡,師范降。
忠義軍節(jié)度使趙匡凝與楊行密(淮南節(jié)度使,據(jù)地稱雄)相勾結,朱溫決定討之。天祐二年(公元905年)八月,師厚為先鋒,連下七州。九月,作浮橋于陰谷口(在今湖北襄陽縣西),引兵渡漢水,與匡凝戰(zhàn),大破之,直抵襄陽城下。匡凝趁夜焚府城,率族人、親信,從漢水入長江,奔廣陵(今江蘇揚州市)。繼南討荊州(治所今江陵縣),趙匡明棄軍西逃。不十日,師厚連下兩鎮(zhèn),受襄州刺史。
四年(公元907年)四月,溫代唐,即皇帝位,是為后梁太祖。開平三年(公元909年)六月,忠武節(jié)度使劉知俊據(jù)同州(今陜西大荔縣)叛。師厚前往討之。至潼關,擒知俊弟劉知浣。及軍抵長安,敵已據(jù)城。師厚以奇兵繞道南山,自西門入,敵將王建驚愕,不知所措,遂降。
七月,河東兵大舉攻晉州(今山西臨汾市),師厚將兵救之。軍至絳州(今新絳縣),敵大將周德威扼蒙坑(在今曲汾縣西北、汾河東,東西三百里,蹊徑不通)之險,師厚破之,直抵晉州,敵解圍而去。
乾化元年(公元911年)正月,晉人圍邢州(今邢臺縣),掠魏博(治所在今大名縣),南至黎陽(今河南浚)。師厚引兵救之,晉解圍而去,邢州之圍亦解。改授宣義節(jié)度使。
次年正月,太祖北征,師厚圍棗強(屬今河北省)。棗強城小而堅,敵以精兵數(shù)千人守之,頑強抗擊,城壞復修,雖死傷慘重,仍不屈。師厚攻數(shù)日不能下。太祖屢加責備,命晝夜急攻,乃拔之,無問老幼皆殺之,血流盈城。
六月,郢王朱友珪(太祖第二子)殺太祖,即皇帝位,內(nèi)外憤怒,魏州衙內(nèi)都指揮使潘晏等謀為亂,師厚計斬之。繼又有指揮使趙賓為亂,師厚圍捕之,賓越城而逃。師厚為天雄節(jié)度使。自是,宿衛(wèi)勁兵多在其麾下,諸鎮(zhèn)兵皆可調(diào)發(fā),權重當世,心輕友珪,遇事往往專行。友珪憂之,發(fā)詔召之,曰:“有北邊軍機,欲與卿面議。”師厚將行,其心腹皆言不可往。師厚不聽,率精兵萬余人往洛陽。至,師厚留兵于外,與十余人入見。友珪懼,甘言遜辭以待之,繼厚禮而遣之。
均王朱友貞(太祖第四子)密謀誅友珪,駙馬都尉趙巖(太祖婿)曰:“此事成敗,在招討楊令公(師厚)耳。得其一言諭禁軍,吾事立辦。”友貞即遣心腹說師厚,曰:“郢王篡弒,人望屬在大梁(今河南開封市,時友貞在此),公若因而成之,此不世之功也。”師厚與諸將謀之,曰:“方郢王弒逆,吾不能即討;今君臣之分已定,無故改圖可乎?”諸將有曰:“郢王弒逆,賊也;均王舉兵復仇,義也。奉義討賊,何君臣之有!”師厚曰:“吾幾誤計。”乃遣心腹將至洛陽,與左龍虎統(tǒng)軍袁象先(太祖甥)密謀,并調(diào)兵遣將以為外應。及友珪被殺,友貞即位,是為末帝,首封師厚為鄴王,兼中書令,事無巨細皆咨而后行
五年(公元915年)三月,死。末帝對師厚雖外加尊禮,內(nèi)實忌之;及死,私于宮中慶賀。
師厚聰明能干,深為太祖所賞識,委以重兵重鎮(zhèn),他人莫能及。然晚年矜功恃眾,選軍中驍勇,置禁衛(wèi)軍數(shù)千人,給養(yǎng)優(yōu)厚,時人憂之。又專割財賦,縱情奢侈。往昔河北之俗,元宵無夜游,及師厚至,乃令每戶立竿,千燈萬炬(火把),洞照一城,縱士女嬉游;又彩畫舟舫,令女妓歌于其上,縱酒為樂。為立碑以紀德政,于黎陽采巨石,以車載之,驅(qū)牛數(shù)百牽引之;所經(jīng)之處,墳墓廬舍皆毀,百姓怨聲載道。及巨石至,師厚已死。
上一篇:《楊業(yè)》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下一篇:《楊幺》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