惹不起也躲不起的“旗地”
交通運輸問題對煤礦發展至關重要。滿清光緒年間,官督商辦的開平煤礦投產,其當務之急就是興建配套鐵路。當時任總理招商局候選道的唐廷樞清醒地看到了這一點。光緒三年,即1877年,唐氏又專文列數煤局布局的原則:“先問煤礦石質之高低,次審出數之多寡,三審工料是否艱辛。有一不全,均貴籌畫?!碧仆胁﹂_辟開平至澗河口一百里鐵路專用線所需費用一一加以核算。說明鐵路投入使用后,“兩年便可歸本?!边@條鐵路的修建,在技術上沒有困難。按正常情況,從追求最大經濟利益的目的出發,加上政府的支持,開通鐵路應該無大問題。當時發行的《捷報》1879年2月7日載言:“鐵路要經過的地方十分平坦,居民不多,修建工程應沒有困難,因此這工程費錢不多即能完成,也不至于引起居民的反對?!笨上н@種估計過于樂觀。事實是該路從光緒二年動議,直到光緒五年(1879年)都未能動工,最后結果,取消議案,改為水路。其原因說來簡單:鐵路要經過大片“旗地”而未獲準許。何為“旗地”?盛京十四城旗人所種之地,及近京圈地征收旗租者,皆曰“旗地”。(見《大清會典》卷17),它主要集中于皇室、王公、官員等旗人農奴主手中。康熙年間,畿輔土地被圈為旗地的達十七萬余頃,占到全國耕地面積的三十分之一,雖然雍、乾后開始衰落,但仍屬特權勢力所有,連地方官也不敢“在太歲頭上動土”。難怪鐵路到此望而卻步。經過核計,未上馬的鐵路只好作罷,當時的《捷報》只能說,“自開平煤礦至海岸修筑鐵路之議業已取消。鐵路必經之地大半系旗地,若躲避此等旗地另筑曲折的路線則將所費不貲。”
鐵路停開,只好改行水路,而其在經濟上造成的后果是直接的。到光緒十年(1884年)礦局在兩條運河上已花費了很多錢,但冬季冰凍,運河即全然無用,而且平日淤塞的很快。礦局有一條短短的小鐵路,但煤車很重,鐵軌過輕,難以承受。礦局非常希望鐵路能修至北塘河,則煤碳由碼頭運載上船。現在遇到冬季,人工較賤,市場又需煤時,礦上卻只能做半日工。因為無法加強運輸。所產煤只能在當地賣一賣,每天用大車運走約一百噸。實在難以維持。如果鐵路修起來,應該很容易地提高到日產千噸。
無獨有偶,凡是封建氣味濃厚的地方,都出現這種少數貴族階層以其私利阻止開發的例子。帝俄時代,人們都知道在黑海為第聶伯河開一個自由的出口處將能更好地利用水力發展經濟,但議案遲遲不能付諸實施。原因在于開發運河將會淹沒一些皇家的大莊園。除以一己之私利害人民公利的念頭,人們就難以恢復正常理智,關心社會經濟效益。這一點很值得我們在現實的經濟活動中加以注意。
上一篇:弱化企業的廠長
下一篇:擾亂后世的古代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