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浙聯軍進攻南京(1911年11月4日~1月日)
1911年(清宣統三年)11月24日至12月2日,江蘇、浙江等革命軍聯合攻占南京(時稱江寧)的作戰。
1911年11月,繼新軍第9鎮統制徐紹楨部進攻南京失敗后,江蘇和浙江的革命軍決定組成以徐紹楨為總司令的蘇浙聯軍再攻南京。參戰各軍有:浙軍、滬軍、鎮軍、揚州軍,還有江陰、淞江等地的巡防營,起義海軍艦艇14艘,總兵力約萬人。當時駐守南京的清軍兵力約2萬人,分駐城內外各要點,指揮部設于北極閣。蘇浙聯軍決定兵分三路,先掃清外圍清軍各據點,再進攻南京城。
11月24日夜,北路淞軍、浙軍乘兵艦直趨烏龍山,首先攻占了烏龍山炮臺,次日拂曉又占幕府山炮臺,隨即炮轟北極閣清軍指揮部。同日,中路浙軍進至馬群,突破清軍四道防線,攻占孝陵衛,前鋒直抵紫金山南麓。26日,江南提督張勛以3營兵力向幕府山、以5營兵力向孝陵衛實施反擊,均被聯軍擊退。此時,南路蘇軍已占領上方鎮、高橋門、進逼雨花臺,對南京形成夾擊之勢。28日,浙軍和蘇軍分別向朝陽門和雨花臺發起進攻,均受挫。30日,聯軍向清軍的防御要點紫金山山腰的天堡城炮臺發起攻擊。作為牽制,蘇軍開始進攻雨花臺。激戰至12月1日黎明,聯軍攻占天堡城這一俯瞰全城的制高點,開始炮轟朝陽門、太平門等清軍陣地。此時,雨花臺也被蘇軍攻占,這使城內清軍軍心動搖,兩江總督張人駿及張勛等軍政大員棄城逃遁,殘余清軍投降。
12月2日,聯軍進占南京城,為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奠定了基礎。
上一篇:《蘇家埠戰役(19年月日~5月8日)》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