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庸的主帥,趨害避利
公元前50年,凱撒帶領5000名步兵和300名騎兵翻過阿爾卑斯山脈進入意大利,試圖以和平的方式解決他與龐培間的矛盾。回到意大利后,凱撒向羅馬提出了議和條件,表示愿意放棄大部分行省和軍隊,只保留兩個軍團和伊里利亞、山南高盧兩個行省,一直到他重新當選執政官為止。龐培很樂意接受這一條件,但羅馬執政官卻拒絕了凱撒的請求。凱撒接著退讓,給元老院寫信,建議他與龐培同時放棄兵權,但如果龐培保留兵權的話,他已決不放棄兵權,而且會很快率兵到達羅馬城,以便替他的國家和他自己所遭受的傷害復仇。元老院認為凱撒的這封平和的信是凱撒的宣戰書,立即宣布凱撒為人民公敵,命令龐培保衛羅馬,同時任命執政官多密提阿斯率4000兵馬前去接替凱撒的一切職務。凱撒知道后,斷然決定向羅馬進軍。公元前49年1月10日,凱撒率5000多兵馬渡過了魯比康河。此時,龐培在凱撒進軍的道路上布置了7000多名精兵以阻擋凱撒的進軍。但龐培由于擔心自己的部隊難以阻擋凱撒的進軍,便決定放棄羅馬城和整個意大利。于是,凱撒在他出發不久便在意大利北部的科菲尼昂迫降了多密提阿斯。3月間,凱撒追擊龐培到意大利東部的海港城市勃隆度辛,龐培急忙渡過了亞得里亞海,到達伊壁魯斯(今希臘北部)。整個意大利完全由凱撒控制,隨后,凱撒在完全控制意大利半島后立即向龐培進攻。凱撒與龐培爭奪對羅馬的控制權的斗爭的第一個會合,以凱撒勝利,龐培失敗而結束。
龐培在與凱撒的爭奪中敗北,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龐培的戰略失誤,作風拖拖沓沓。在凱撒率5000多兵馬進入意大利時,假若此時龐培及時調兵阻擊或征兵保衛羅馬城,凱撒以區區5000多人的兵馬是不會成氣候的。但龐培卻以為凱撒不敢用5000兵馬進軍羅馬,因此,拖拖沓沓不做什么準備,以至當凱撒真的向羅馬進軍時,卻又大為驚慌。而在驚慌中又作出了錯誤的決策:撤出羅馬城和整個意大利。如果說龐培撤出羅馬城以避凱撒的鋒芒這一點是正確的話,那么他撤出整個意大利就完全不值得肯定,這是一種錯誤的決策。因為他與凱撒的斗爭不是簡單的兩個人的權力之爭,而是羅馬上層內部一場不可調和的斗爭,這種斗爭也同時反映了國內各個階層及其內部的斗爭、對抗是意大利民族內部的矛盾。雙方在政治、經濟、軍事力量的主要來源是在意大利本土,雖然其境外也有可依靠的力量,因此,誰在意大利本土站穩了腳跟,誰就會以“正統”自居,充分利用“正統”的地位補充戰爭所需的一切。而龐培不戰就逃出意大利,就失去了“正統”地位,處于不利地位。倘若龐培撤出羅馬城,仍堅守意大利,他就可以調動其分布在非洲、西班牙、小亞細亞的優勢兵力對凱撒形成夾擊之勢,凱撒極有可能被趕出意大利,最后失敗的就不是龐培,而是凱撒了。
上一篇:平庸浮泛的宋初唱和詩
下一篇:平時訓練差·戰時難取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