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光短淺誤戰機
明正統14年(1449年)8月,瓦刺也先軍大敗明軍于土木堡,俘獲明英宗朱祁鎮,使明朝朝野震動,尤其是京城北京,只剩老弱之兵10萬多人,倘若也先挾英宗直撲北京,明都將不堪一擊。當時,明朝臣意見不一,有人主張立即遷都南京,兵部侍郎于謙等則堅決主張不能丟棄京城,要組織抵抗。同年9月6日,在于謙等大臣擁戴下,明成王朱祁鈺即皇帝位,以英宗為太上皇,進一步穩定了人心。于謙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迅速將兵力擴充至20多萬,提拔了一批有膽有識的將領,并對王振余黨等禍國殃民的勢力進行了清除,使上上下下抵抗之信心倍增。
也先則無長遠的戰略眼光、只注重虜掠,而不是要從根本上打擊敵人,因此,對俘虜到明英宗他大喜過望,喜在可以挾持英宗攻掠明朝城池。從8月下旬至9月底,也先挾持英宗企圖攻降宣府、大同等地,遭明守將拒絕;又企圖以英宗向明朝勒索金銀錦帛,因明已擁立新帝、仍未實現,被俘的明宦官喜寧將明都城虛實告訴也先,他才恍然醒悟,轉攻明都。10月初,也先率軍攻紫荊關,明守將孫祥、韓青拒關而戰,被瓦刺軍繞至背后,前后夾擊攻破,孫、韓戰死。10月11日,瓦刺軍沖到京城德勝門外,明軍有備在先,列陣迎敵,并在彰義門(今廣安門西40里)外敗敵先鋒。次日,也先見明軍陣容嚴整(于謙為示敵以強,將全部大軍分到九門之外),城固難攻,遂送信誘騙明朝派大臣來見英宗,并要求明主戰派于謙等往瓦刺兵營談判,意欲扣為人質。于謙堅決不同意議和,指出:今日只知有軍旅,他非敢所聞。他的態度使朱祁鈺堅定了抵抗的決心。13日,也先在德勝門發起攻擊,被明軍火器擊敗,接著,又連續數日在西直門、彰義門等處被擊敗。北京市民亦紛紛參戰,更使明軍心大振。也先見攻城無望,損失嚴重,同時,其中路軍在居庸關受挫,明各地援軍又要趕到,也先怕被切斷退路,遂于10月15日挾持英宗,率軍從良鄉(今北京房山東北)撤退。于謙分兵追擊,奪回大批瓦刺軍沿途劫掠的人畜。17日,瓦刺軍退出紫荊關,隨后退回塞外,北京之戰以明軍的勝利而告結束。
也先之敗,主要在于他缺乏明確的作戰目標和計劃,未能乘土木堡之勝不給明軍以喘息之機而立即進攻北京,輾轉2個月后,當想到進攻北京時,明朝已做好了準備,戰機已失,只能望城興嘆了。
上一篇:盟而不庇反陷其禍
下一篇:禰衡以傲遭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