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批評屈原之失
戰國后期的愛國詩人屈原,是我國第一個偉大的文學家。他人格高尚,知識淵博,有非凡的文學才能。他用熱血和生命唱出了不朽的詩篇。其代表作《離騷》以熾熱的感情,奇特的想象,表現了詩人對光明的執著追求,對人生的火熱愛戀,以及決不同惡勢力同流合污的峻潔人格。但是,在中國古代長期的封建歷史中,有不少人對屈原提出過嚴厲的批評。班固就是其中的一個。
班固是東漢時期重視評論屈原及其作品的文學批評家。他在青年時代曾給予屈原以很高的評價,但在后來卻一反初衷,對屈原進行了激烈的指責。他認為《離騷》不符合詩道《大雅》的“既明且哲,以保其身”的原則,指責屈原不應當“發憤抒情”。他認為屈原之所以遭到上官大夫的讒言,是因為屈原在傾危之邦的群小之中正道直行;擔任上左徒的官職,為國王發號施令,是一種“露才揚己”的表現。所以屈原受到迫害是自討苦吃。同時,班固認為屈原不該譴責惡勢力,尤其是不該怨君;屈原敢于批判君惡、“怨主刺上”和嫉惡如仇的高貴品質,在班固看來都是大逆不道之舉。再者,班固認為《離騷》從內容到藝術,都不符合儒家的“法度”,所描寫的文辭與內容,“非經義所載”,因而劉安、司馬遷等人稱譽《離騷》兼《詩》風雅而與日月爭光的評價是言過其辭的。根據這些理由,班固全面否定了屈原作品的內容,只是肯定屈原的文辭“弘博麗雅,為辭賦宗”;而屈原愛國憂民的崇高品質,班固更是只字不提。
班固這樣評價屈原,與當時的社會思想有很大關系。班固生活的時代,正是儒家學說宗教化神圣的時期。漢章帝就親自在白虎觀主持討論會,推行董仲舒的學說;儒家的三綱五常道德觀念,更加被崇奉為最高的道德標準。班固被漢章帝任命為這次會議的記錄整理人。他受寵若驚,特別賣力,由他整理炮制了一部有名的《白虎通》。在這部書里,更加強化了王權神授觀念。浸透了“圣諭廣訓”思想的班固,對屈原“責數懷王,怨惡椒蘭”的作法當然不能接受。他在《漢書·禮樂志》中強調文藝要“通神明,立人倫,正性情”,竭力把文藝納入為封建階級綱常教化服務的軌道。而屈原的作品,顯然是不能符合他的這一要求的。他否定《離騷》,無非是為了防止產生不利于封建統治的文藝作品,使文藝成為封建教化和為統治階級歌功頌德的工具。
班固是一個典型的明哲保身的人物,他的文學批評言論是儒家道統文藝觀的集中反映。這種文藝觀,只能阻止人們用文藝揭露封建社會的黑暗現實,根本不能允許批判封建君主的罪惡。中國古代很少純揭露批判的文學作品,頂多是對君主進行“諷諭”,這與儒家道統文藝觀有密切關系。
上一篇:愛迪生為什么沒有發明交流電
下一篇:班固非議司馬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