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吳越曲·揚州之旅·木蘭院石塔·“慚愧阇黎飯后鐘”
木蘭院石塔屹立于揚州迎賓路中央,全由青石砌成。五級六面,第二與第四級各面鑿有石龕,龕內浮雕佛像二十六尊。塔基為須彌基,每面圍以石欄。石欄欄板上分別雕龍、鳳、牛、馬等動物圖案,望柱上刻如意花紋。石塔始建于唐開成三年(838),原在揚州西門木蘭院(始創于劉宋元嘉十七年即440年)中,相傳宋嘉熙年間,寺塔移至今址。現木蘭院全毀,僅存石塔,它與一件趣事相聯。
相傳,中唐時,揚州有一個叫王播的少年,八歲喪父,十五歲亡母,寄食惠照寺木蘭院,勤苦讀書。管事和尚圓通日久生厭,欲將王播氣走,一連幾次,故意飯后鳴鐘,待王播去吃,飯缸已空空如也。王播很尷尬,后來沒等打鐘就到堂前,從窗洞看見圓通正催促幾個吃得慢的和尚快些吃飯,他一切明白了。后王播中了進士,放了外官。二十年后,他被任命為淮南節度使,又來到揚州,再去惠照寺。圓通連忙把王播以前題的詩用綠紗蒙起來,以示珍重。王播舊地重游,看到當年題詩已用碧紗蒙遮,回想其時飯后敲鐘之事,感慨萬分,遂作《題惠照寺木蘭院》詩二首,其二云:“上堂已了各西東,慚愧阇黎飯后鐘。二十年來塵撲面,如今始得碧紗籠。”
兩首小詩,卻引起后人筆墨官司。北宋時,蘇東坡知揚州,對王播的詩大為不滿,針鋒相對地寫了一首《石塔寺》詩。詩云:“饑眼眩東西,詩腸忘早晏,雖知燈是火,不悟鐘非飯。山僧異漂母,但可供一莞,何為二十年,記憶作此訕?齋廚養若人,無益只貽患,乃知飯后鐘,阇黎蓋具眼。”蘇東坡認為,和尚打飯后鐘,只起刺激他、促他發奮的作用,這正是具有遠見卓識的行為!清代中葉,又有學者阮元在寫碧紗籠匾額題跋時評論道:“王敬公(王播)之才之遇,豈阇黎所能預識,為之籠碧紗亦至矣,而猶以詩愧之,偏矣!敬公相業誠有可機,然其浚揚州大渠利轉運,以鹽鐵濟軍國之需,亦不為無功。坡公(指蘇東坡)以阇黎為具眼,亦過激之論也。”
上一篇:悠悠吳越曲·蘇北之旅·關天培祠·“孤注空教躬盡瘁”
下一篇:清清滇黔韻·昆明之旅·臘瑪古猿遺址·“正在成長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