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劇的沖淡
《孔雀東南飛》原題為《古詩無名人為焦仲卿妻作并序》,是我國文學史上著名的一首敘事長詩。它通過焦仲卿、劉蘭芝這對恩愛夫妻的悲劇遭遇,控訴了封建禮教的束縛,家長的統治和門第觀念的罪惡。
《孔雀東南飛》是古典文學中少見的一部悲劇作品,它悲劇的效果隨劇情的發展逐步得到揭示。劉蘭芝是平民家的女子,十七歲嫁給焦仲卿為妻,他們結婚三年,夫妻恩愛,但焦的母親不忘自家是“仕宦于臺閣”的大家,歧視蘭芝“人賤”,嫌她“無禮節”、“自專由”,蓄意為兒子另攀“東家”,逼迫焦仲卿驅遣了劉蘭芝。詩至“舉手長勞勞,兩情同依依”而見悲劇的況味。劉蘭芝離開焦家時與焦仲卿“結誓不別離”,回到娘家后,不堪兄長的逼迫,而答應改嫁于太守家的郎君。詩至“晻晻日欲冥,愁思出門啼”,以灰色凄涼之景,寫出蘭芝憂郁,孤苦無告之情,情景交融而現蒼涼的意境,焦仲卿聞聽消息焦急地趕至劉蘭芝家質問其“薄葦一時紉,便作旦夕間”,蘭芝為證明自己的摯情,“舉身赴清池”,焦仲卿亦“自掛東南枝”,以應“黃泉下相見”的誓言,作為《孔雀東南飛》悲劇的最高境界在此臻于完善。焦劉這對夫妻為追求幸福而堅貞不移,最后攜手黃泉的悲劇形象鮮明地顯現出來。詩中悲劇的況味在情節的發展中不斷積累,至焦劉從容赴死一節終于噴射出震撼人心的悲劇的美,凄艷而絕倫,體現出一種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
古典文學中《孔雀東南飛》這樣的悲劇作品不多見,更難得的是作者能夠在情節的發展中逐步把悲劇推向高潮,使整首詩悲壯雄渾之美一瀉無遺地充溢讀者的視像,使讀者在崇高的悲劇之美的震撼下,愈加憎惡封建禮教,同情主人公追求幸福的愿望,完成作為悲劇的凈化的效果。
然而,作者在把悲劇的美表現得淋漓盡致時,卻在這之后添了多余的一節。焦劉合葬一處:“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中有雙飛鳥,自命為鴛鴦”。作者以同情的態度想象焦劉死后化為鴛鴦比翼雙飛,雖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古典文學的和諧之美,但這種和諧卻無疑沖淡了《孔雀東南飛》悲劇的美,原本悲劇的雄渾壯麗給人們靈魂的震憾至此蕩然無存,使悲劇蒙上喜慶的色彩,終成遺憾。
上一篇:悲劇人物陳獨秀
下一篇:悲慘的工人教育狀況